科技视界科技创新政策解读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03
5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主办,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库专业委员会、战略咨询院信息网络与传播中心承办的“的遴选研究以智库双螺旋法为指导科技视界,基于国内2016-2022年期间公开出版或发布的年度连续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信息,匹配智库双螺旋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范畴关键词集,通过相似度定量计算和专家定性研讨,经过多方面的交叉验证,遴选出一批中文报告入选《智库报告群(1.0版)》,并对入选报告的领域类别、社会影响、决策价值等进行综合研究
5月2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主办,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智库专业委员会、战略咨询院信息网络与传播中心承办的“的遴选研究以智库双螺旋法为指导科技视界,基于国内2016-2022年期间公开出版或发布的年度连续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信息,匹配智库双螺旋法理论与实践研究范畴关键词集,通过相似度定量计算和专家定性研讨,经过多方面的交叉验证,遴选出一批中文报告入选《智库报告群(1.0版)》,并对入选报告的领域类别、社会影响、决策价值等进行综合研究。本着好中选优、优中选精的原则,
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科学院年度系列报告”、“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科技视界、《智库双螺旋法理论》《碳中和:逻辑体系与技术需求》等16部报告入选智库报告群(1.0版)名单。
本书深刻把握智库科学化发展的总体趋势,总结智库研究的共性特征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外循环、内循环、“十个关键问题”和方法集工具箱四个层次构建智库双螺旋法理论体系,重点围绕智库问题的解析、智库问题牵引下的情景分析、智库问题研究的不确定性分析、智库问题研究的政策模拟分析、智库研究的循环迭代、DIIS与MIPS的耦合关系、智库研究的专家组织与管理、人机结合的智库问题研究支持系统、客观分析与主观判断的结合、智库产品质量管理等方面展开文理融合、理实融通的论述,标志着智库理论研究已从智库研究范式走向智库理论方法并正在走向智库科学体系。
本书立足智库研究的全局,总结智库问题特征,揭示智库研究的一般规律和内在逻辑,针对国内外智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辩证的观点和运筹学、系统论、控制论,从问题导向、证据导向和科学导向出发,对智库研究方进行系统思考,提出智库研究的DIIS理论方法体系,界定智库研究的规范化流程和智库DIIS的质量标准,针对实际智库研究问题给出相应的DIIS方法,旨在提高智库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为智库研究提供体系化理论分析,促进智库的专业化发展,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实现这个宏伟目标时间紧、压力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如何绘制可落地的“碳中和”路线图,使我国在展现大国担当的同时,保障自身发展的权益,这是政策制定背后的重大科学问题。
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追本溯源,系统阐述了碳中和的问题由来及相关概念,然后以技术需求清单的方式,从技术内涵、现状及发展趋势和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等方面,立体化地展现了发电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前沿技术、能源消费端的低碳技术、固碳端的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以及碳排放与碳固定核查评估技术。最后,简要介绍了世界主要国家设立的碳中和目标及技术、行政、财税、法规等措施,提出了对我国构建碳中和政策体系的启示。
本报告是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年度系列报告《科学发展报告》的第24部,旨在全面综述和分析2020年度国际科学研究前沿进展动态,研判和展望国际重要科学领域研究发展趋势,揭示和洞察科技创新突破及快速应用的重大经济社会影响,观察和综述国际主要科技领域科学研究进展及科技战略规划与研究布局,评述和介绍国内外主要科学奖项的获奖工作,报道我国科学家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概括我国科学研究整体发展状况,并向国家决策部门提出有关中国科学的发展战略和科技政策咨询建议,为国家促进科学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高技术发展报告》自2000年起开始发布,全面关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和能源技术”及“航空航天和海洋技术”四大领域,每年聚焦一个领域,4年一个周期。《2021高技术发展报告》的主题是生物技术。报告综述了2020年高技术发展动态,着重介绍了生物技术领域技术及其产业化新进展,分析了中国医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探讨了脑机接口、基因增强等新兴科技的伦理问题,以及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中的社会协作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就我国生物信息安全、传染病防控领域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新冠病毒疫苗发展、新时期开展科技外交、“十四五”时期促进生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发表见解。报告有助于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了解高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动态,理解高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本报告聚焦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及碳中和路线图,研判我国面临的内外部机遇和挑战,提出中长期低碳转型的总体思路、基本路径和主要措施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对有序实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生产、消费、贸易、管理等变革,特别是经济体系转变、能源、低碳交通转型、零碳技术创新、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及全球气候合作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系统评估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经济和排放的影响,据此提出保障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法治轨道与政策制度体系,为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与实现具有韧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以及编制与落实“十四五”规划提供决策参考。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六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7个具体目标汇集了52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和中国两个尺度上针对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6套数据产品、25种方法模型和41个决策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可为各国加强该议程的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1):“一带一路”篇》聚焦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六大SDGs目标,重点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跟踪评估,以及多指标交叉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针对22个具体目标汇集了42个典型案例,展示了在典型地区、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区域和全球四个尺度上针对SDGs指标的研究、监测和评估成果,包括37套数据产品、19种方法模型和32个决策支持。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可为各国加强该议程的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本书从基础交叉前沿、空间光电、信息、材料、能源、生物、人口健康、农业、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等主要科技领域以及科技基础设施和数据计算平台等科技研发平台中,选择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光学物理、微小卫星技术、量子传感与测量技术、冶金智能化制造关键技术、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脑机接术、基因治疗技术、生物育种技术、北极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光学天文望远镜以及百亿亿次计算技术等12个科技创新前沿领域、前沿学科科技创新政策解读、热点问题或技术领域,逐一对其进行国际研究发展态势的全面系统分析,剖析这些前沿领域和热点学科或科学问题的国际总体进展状况、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国际竞争发展态势,并对我国开展这些相关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研究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的科技布局、研究决策等提供重要的咨询依据,为有关科研机构开展这些科技领域的研究部署提供国际相关领域科技发展的重要参考背景。
本书在“大宏观”和“三策合一”视角下,结合宏观经济理论和中国国情,从“政策目标设定的合理性”“政策整体效果”“政策力度”“政策传导效率”“政策空间”“预期管理”“政策协调性”七大维度对中国宏观政策进行系统评价。作为一项创新性的基础研究,本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价值,不仅有助于倡导问题导向的宏观理论研究,而且有助于发现宏观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从而更好地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等重要目标。
本书以大数据和文献计量学中的共被引分析方法为基础,基于科睿唯安的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数据库中的11.626个研究前沿,首先科技视界,遴选出2020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十一大学科领域排名靠前的110个热点前沿和38个新兴前沿,重点选择一些研究前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然后利用研究前沿热度指数评估和分析了主要活跃国家在研究前沿中的研究活跃程度、主要贡献和发展潜力;最后,着重对中国和美国在148个研究前沿的参与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以期在基础前沿方向上掌握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和了解各自的优势。
《中国工程科技2035发展战略·综合报告》在系统分析世界工程科技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紧围结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与需求,对能源资源、环境生态、信息与电子、先进材料、装备制造、流程制造、城镇化与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空间海洋、现代农业、医药卫生、公共安全12个领域的工程科技发展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总体框架、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及发展路线圈,分析了工程科技关键技术、关键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提出了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项目以及需要重点部署的基础研究方向建议。
本书为中国科学院和国务院研究室联合共建中国创新战略和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大科技问题,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态势,从科学技术影响和作用的视角研究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一批科技前沿动态、科技决策参考和科技智库报告。本书所集结的文章中,既有科技创新战略与政策方面的研究与建议,也有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调研与思考,还有对全球科技创新进展、主要国家科技战略部署的扫描与分析。其中有些成果直接推动了相关政策制定,为国家创新战略和政策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撑。
本书在前十个年度报告的基础上,面向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战略指引,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提供咨询建议。报告分为综合篇科技视界、产业篇、政策篇三大部分科技创新政策解读,共计16章。综合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并对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进行展望。产业篇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能源新技术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兴服务业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重点分析面向未来需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政策篇对面向“十四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进行梳理,并围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治理提出相关建议。
本书总结了2021年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我国在生命组学与细胞图谱、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结构生物学、免疫学、干细胞、新兴前沿与交叉技术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医药生物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生物安全取得的年度进展、重大成果,分析了我国生物产业的市场表现和发展态势。本书分为总论、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产业、投融资、文献专利6个章节,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图表和充实的内容,全面展示了当前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的基本情况与重要进展。
本报告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客观评估并定量测算了我国与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探讨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对区域的贡献和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国民经济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沿海地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研究。
本书以海洋创新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客观分析了我国海洋创新现状与发展趋势,定量评估了国家和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开展了区域海洋创新绩效格局演进与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政策演变分析。本书同时开展了全球海洋科技创新态势、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专题 分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