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的心得体会科技感字体海报科技创新小报素材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15
70年风雨历程,70年砥砺奋进,中关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被誉为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
70年风雨历程,70年砥砺奋进,中关村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被誉为新中国科技创新的“摇篮”。
中关村——新中国成立前一个不起眼的京西小村庄,现在已是家喻户晓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科技的代名词,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
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日报纷纷报道中关村,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关村推进科教兴国、创新发展的历史轨迹。
看到的是位于清华大学的东南门外的中关村智造大街。这条只有380米长的街区,却是北京一个智能制造产业的孵化中心。
这组会走的圆球背后,就有机器人整体结构设计、人工智能算法等四十多项自主技术。跟随镜头往东往北,与国家奥林匹克公园隔清河相望的园区,是四年前才建成的奥北科技园,如今全球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正在这里逐步转化为高精尖产业。这个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家各项重大保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个专注于守护网络安全公司,已将版图覆盖到全球30多个国家。
如今在北京的创新创业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有两万五千家,每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研成果,占到国家三成以上。
前的京郊荒野到如今的中国“创新名片”,北京中关村见证了一个创新的时代。“共和国科学第一楼”、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一个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新中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数不清的“第一”让中关村一直勇立潮头,引领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如今的中关村,正聚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了中外记者走进中关村进行参观采访。
这里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来到这里近60名中外媒体通过集中参观探访,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信息安全以及节能环保和新能源领域的前沿科技与技术。
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科技人文窗口,展示中心是中关村创新成就,向世界集中展示绿色平台,是世界了解示范区创新发展的窗口,是示范区技术展示市场开拓、合作交流的平台,记者们在这里观摩了以“新时代、新征程,中关村再起航”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了解了中关村示范区改革突破与前沿创新成果。
中关村作为新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因国家使命而生,随国家发展而变,始终以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引领着中国科技发展的轨迹。
中关村作为新中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摇篮,因国家使命而生,随国家发展而变,始终以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引领着中国科技发展的轨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关村与我国科技创新发展息息相关,与民族精神、国家命运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70年披荆斩棘,中关村谱写了举世瞩目的科技创新三部曲。
中国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从中关村起步的。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立于现代世界,不能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新中国一直被西方发达国家实施科技封锁,要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只有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科技和教育领域的领头雁均在中关村安营扎寨,奠定了这里成为“科学城”“大学城”的基础。
1952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文理科的部分师资被并入北京大学,校址迁到位于中关村的原燕京大学校址。北京大学工学院、燕京大学工科各系被并入与新北京大学比邻而居的清华大学,清华由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紧接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楼在中关村竣工,成为当时中关村科学城的代表建筑。建设以中国科学院为中心的国家科技体系是它的使命。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学家樊洪业认为,中关村原来的名称很多,如中官儿、中湾等,“中关村”3个字流传开来是从1953年中国科学院在此建设“科学城”后开始的。
不久,近代物理研究所更名为原子能研究所,科研楼由此得名“原子能楼”。新中国的核技术和科研力量集中于此,“两弹一星”中的功勋科学家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均从“原子能楼”里走出。
在、导弹和人造卫星研制中,中国科学院承担了一系列关键性科学和技术任务。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在中关村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叫103机,后来又研发了104机和第二代计算机,均为开发“两弹一星”作出了很大贡献。
任何国家都阻挡不了中国的科技进步。在遭受封锁的情况下,新中国在短时间内自主研发了“两弹一星”。这是中华民族惊天地泣鬼神的志气歌,是极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的人间奇迹,是人类勇攀科技高峰的壮举。
以身许国,发奋图强。从中关村和全地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的“两弹一星”研制发射团队,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树立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又一座丰碑。“‘两弹一星’精神今天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关村传承发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彦周说。
北大、清华、中科院都堪称中国科技专家的摇篮。我国两院院士群体代表着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有统计显示,1952年至2018年,北大、清华培养造就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校友合计达320多人。
改革开放前,北大、清华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远距离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贡献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原子反应堆、程序控制铣床、电子感应加速器等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前创新思维的心得体会,中关村以密集的科技和教育资源,以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高素质科研队伍,以“两弹一星”精神,在服务新中国实现科技现代化的征程中,成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摇篮,引领着中国科技发展的轨迹。
“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国迎来了科学技术大发展的春天,激发了中关村的科技知识分子积极投身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驱动经济发展的全新尝试。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中科院著名等离子物理学家陈春先。他3次考察美国硅谷后,强烈呼吁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他身体力行,带领同事创办了民办性质的科技开发机构“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这一石破天惊之举,在当时受到巨大非议,却得到了中央领导肯定和支持。中科院、北大、清华的一批知识分子深受鼓舞,纷纷走出“象牙塔”,创办科技型企业。于是,京海、四通、信通、科海、联想等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农村改革开始于小岗村,科技领域改革开始于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中关村电子一条街”闻名遐迩。这里成了国内最大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集散地,到1987年,这里每天的人流量最高达20万人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型企业达148家,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2亿元,技术成果辐射全国。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感字体海报,“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已逐渐走出人们的视野,但在中关村的创业博物馆仍保留痕迹——中国首家民营科技企业的“四通打字机”、上世纪80年代的联想汉卡、一堆3.5寸软盘……默默印证着中关村创新发展和科技发展的历程。
中关村的变迁都与时代命运与共。1988年,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年,国务院批准在“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基础上,划出100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立中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并赋予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感字体海报、探索“先行先试”经验的重大使命。
于是,中国有了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办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广说,试验区“试验”二字的核心就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试验区成立时仅有148家企业,总收入9亿元。到199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前,高科技企业发展到4525家,总收入达到407亿元。试验区还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中关村的创新发展不断掀开新篇章。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号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此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载体。
作为科技创新改革破冰者、引领者,中关村形成了以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百折不挠、科技报国为主要特征的创新创业文化,形成了有利于要素聚合、主体协同、文化融合、环境友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革、企业海外上市、设立创业引导基金等方面,开了诸多全国先例;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股权激励、区域股权转让、出入境便利化等20余项试点成功的政策,推广到全国其他地方。
今天的中关村,联想、百度、京东、小米、龙芯中科、中芯国际、奇虎360、滴滴、今日头条、搜狗、商汤科技、旷视科技、寒武纪等2.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342家上市公司扎根于此,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云集于此创新思维的心得体会。中关村已成为北京市乃至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中关村作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摇篮,义不容辞。2013年,中央局集体学习的“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总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为在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重任在肩,不容懈怠。6年来,中关村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8年,示范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超过5.8万亿元,技术收入首次超过万亿元,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总收入占比达七成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超过2万亿元,大数据、信息安全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集成电路设计收入约占全国三分之一。
科技创新,重在关键技术领跑。在关键技术领域,中关村实现了一批重点突破。“这是仅有人指甲盖四分之一大小的微型光谱传感芯片,采用目前最热门的纳米材料量子点,基于其制备的水质实时在线监测终端,可实现全时段全方位监测水体状况,并进行污染溯源排查。”芯视界(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人员介绍说。芯视界自主研发的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第一次实现了光谱仪的传感器化。梦之墨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液态金属电子增材制造技术,则是变革性的电子制造技术,率先实现了液态金属3D打印(增材制造)技术的产业化。
人工智能芯片、集成电路设计、5G移动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在一个个关键技术领域,新一代中关村人拿出了一项项领先的科技成果。
吸纳全球前沿科技创新资源,中关村多措并举。“近两年,我们通过‘全球选拔、公开路演’方式选拔出一批前沿技术企业,涉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前沿生物等新兴行业。这些企业进驻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之后,会得到全方位加速升级孵化。”中关村前沿科技与产业服务联盟联合秘书长窦彦莉说。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进入新时代。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作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中关村正在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大量聚集以海外高层次人才为代表的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拔尖领军人才与科技创新要素,搭建高层次人才的自主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创业支持体系,完善高层次人才发展的服务体系。
为了让外籍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支持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以及拥有永久居留资格的外籍人士可以领衔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等人才新政,近年来在中关村陆续推出。
早春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同志“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论断,让台下的中科院最年轻研究员陈春先激动不已。3个多月后,陈春先随团赴美考察,在硅谷感叹“我们落后了一个时代!”疾呼“要把中关村建成‘中国硅谷’!”
一大批科研人员打破“铁饭碗”,走出科研院所的围墙“下海”创业,不要国家拨款、不占国家编制,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到1987年底科技创新小报素材,集中在白石桥路、海淀路和中关村路的区域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技企业已有148家。国务院次年批复《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关村一条街升级为科技园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决定以中关村地区为中心科技感字体海报,在海淀划出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区域建立试验区。中关村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13年9月30日,中央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总对中关村寄予殷切期望:“面向未来,中关村要加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度,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如今,北京正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以“三城一区”为主平台,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也是全球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每天新产生约200家新企业。在最新“独角兽”榜单中,北京有82家,占全国近一半,跻身全球创新第一阵营。北京科技创新的故事,仍在续写新篇章。
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2.5万余家,年度总收入突破万亿元规模科技创新小报素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收入占比超八成。
在关键技术领域,中关村实现了一批重点突破:北斗星通发布国内首款28纳米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最小芯片;芯视界自主研发量子点光谱传感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实现了光谱仪的传感器化;京东方实现量子点自发光显示国内零突破……
北京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不同阶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变迁、动批市场由聚到疏、751老厂房化蝶重生、新一代海归创业者紧追国际创新前沿……如今,发展动能悄然切换,北京正在“腾笼换鸟”,踏上高质量发展的新轨道。各行各业的首都建设者以时不我待、滚石上山的拼搏精神积极投身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接续奋斗,继续创造古都蜕变的新辉煌。
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曾任四通集团总裁、中关村科技软件公司总裁……这份沉甸甸的履历将朱希铎的人生与中关村的发展紧紧绑在一起。近年来,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为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牵线搭桥“做媒”。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创新永远是中关村发展之魂。”虽已过古稀之年,朱希铎仍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既是中关村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关村未来的创造者。
1984年5月,一家民营企业诞生于世界新科技浪潮与中国改革洪流交汇之地的中关村。它喊出“做中国的IBM”口号,并为自己起名叫“四通”,与英文“stone”同音,寓意不断冲击尖端技术的坚石。
彼时,朱希铎远在内蒙古,担任包头市计算机研究所工控室主任。在内蒙古工作的20多年间,他承担了国家级大型项目的管理,既拥有深厚的技术根底,又具备良好的管理素质。
早年的创业叫“下海”。中关村一批科技人员冲破传统科研和经济体制的束缚,下海创办民营科技企业,“两通两海”就此诞生。距离北京600公里之外,朱希铎的心里也“蠢蠢欲动”。1987年,带着研究所的8个年轻人,朱希铎创办了四通公司在内蒙古的分公司,开始售卖四通的拳头产品。
“能翻多大的跟头,就要给多大的垫子。”四通公司有个“垫子论”,意思是给有能力的人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在北京友谊宾馆谈了十多分钟,四通公司总部就给朱希铎的分公司“拍”下了20万元的起步资金。
当年,朱希铎在包头市首先竖起了IT大旗,他的创业经历甚至登上了《包头日报》盘点的全市十大科技新闻。从完全不懂经营,到计算机销售在内蒙古市场占比85%,不到4年时间,朱希铎从计算机科研工作者,转型为成功的创业者。
创办内蒙古分公司后科技感字体海报,因业务需要,朱希铎成了中关村的常客。1991年,他被调到四通公司北京总部,在中关村扎根。
“现在的电子一条街,当时叫白颐路,特别热闹。”回忆起当年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朱希铎仍历历在目。“四通在路西,是一栋两层的铁皮房子,占据着街上最大的门脸。”朱希铎笑着说,这栋两层小楼是由菜市场改造而成的,所以一层挑高很高,二层空间十分逼仄。“走到二楼都得稍微低着点儿腰,脚下的铁皮还踩得嘎吱嘎吱响。”
“没有电子一条街的市场洗礼,就不会有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诞生。”在朱希铎眼中,中关村从那时开始就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它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在国家大包大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老路之外,开创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子。四通当年创立的“自筹经费、自由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灵活机制科技感字体海报,也为科研工作者走出“象牙塔”铺路搭桥。
历任四通人力资源部部长、总裁助理、副总裁、总裁,筹建中关村科技软件有限公司,创办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从此,朱希铎与中关村的创新脉搏同频共振,“是历史把我推向了中关村”。
“我有一个感悟,也算是一个老中关村人的感悟: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关村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创新。”朱希铎说。
在朱希铎看来,中关村的第一个十年是产品创新。通过对产品附加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支持、服务,营造了一大批企业。“通俗点说,四通靠打字机,联想靠汉卡,北大方正靠激光照排软件,清华紫光靠扫描仪。”
第二个十年是企业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了中关村企业共同的主题。“那时四通提出集团化、股份化、产业化、国际化,就是研究怎么把企业做大。”
现在,中关村进入第三个十年,主题是产业创新。“单靠一家企业、一个实验室、一个技术成果,是没办法占领创新高地的,需要技术、资源、服务等全面跨界融合。”
在北京和河北之间两地往返,近期朱希铎正将中关村的高校科研资源、企业科技资源与河北衡水的企业需求进行对接。“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强烈,苦于没有技术抓手;科技企业亟待成果转化,苦于没有落地平台。”想尽办法为科技和市场“做媒”,朱希铎仍奔波在中关村发展的第一线。
这里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品牌、一个符号、一种象征,是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依托,也是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前沿阵地。
从“电子一条街”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再到如今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
中关村——新中国成立前一个不起眼的京西小村庄,现在已是家喻户晓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科技的代名词,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中关村的成长及发展历程,生动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推进科教兴国、创新发展的历史轨迹。目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总收入超过4万亿元,占示范区总收入比重的七成以上,形成了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集群。
一提起中关村,很多人脑海中马上会浮现出“电子一条街”。那时候,无数“70后”“80后”都对“电子一条街”满怀深情。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有身怀绝技的民间攒机高手,有嗅觉敏锐的未来企业家,也有连蒙带骗满嘴跑火车的黑心导购。今年38岁的穆先生回忆,上世纪90年代末创新思维的心得体会,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约上朋友,从家骑自行车45分钟到中关村,逛上大半天,淘几张盘,饿了就在附近吃碗卤煮。为了打游戏时不卡、不死机,他开始去电子卖场淘硬件,自己攒机。
据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介绍,1980年10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春先等人,开办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发展技术服务部。这种从商行为在当时备受争议,但在1983年1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鼓励和支持,探索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行为被充分肯定。由科技人员和高校院所创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如四通、信通、京海、科海、联想等。到1987年底,中关村地区有各类科技企业148家,被称为“电子一条街”。
“电子一条街的发展冲击了旧观念,冲击了科技和经济相脱节的旧体制,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新路子,探索了我国高技术产业起步和发展的新路子,为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1988年3月12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调查报告》,肯定了中关村的做法。
同年,国务院批准成立我国首家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从这一天开始,中关村正式纳入政府发展规划。以此为标志,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翻开新篇章。
从“电子一条街”到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再到如今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和世界知名的“创新名片”。
如今,走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人工智能芯片、集成电路设计、5G移动通信、石墨烯材料制备、液态金属增材制造、创新药物等各大知名企业带着“黑科技”扎堆亮相。展厅内,一块拼接而成的巨大显示屏格外醒目。参观者站在屏幕前,屏幕上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影像,并对脸部的数百个特征进行捕捉,甚至还能对性别、年龄、发型、穿着特征等信息进行智能分析,瞬间显示出来……原来,这就是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人脸识别及安防监控天眼系统,目前已在海淀区政府办公区率先使用。
“刷脸进门虽不是新鲜事物,但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精准识别人脸才是突破的关键。”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谢忆楠介绍,旷视科技不断提升其核心人脸识别技术,在国际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会议(CVPR2019)的三项挑战赛中,击败Facebook、通用动力等科技巨头,获得6项世界冠军。
“创业者,就是要做别人想但不敢去做的事情。”2011年,清华毕业的“80后”印奇带领几位同学,在中关村创立了旷视科技,选择了门槛极高的人脸识别。“这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没有这个,人工智能就没有眼睛。”印奇介绍,仅仅三年,“刷脸”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公共安全模式也由于这项技术被重塑,“如果一个逃犯走进有监控摄像头覆盖的区域,只要他露脸,一看一个准。”凭借着核心技术,旷视科技在各项国际人工智能竞赛中多次取得佳绩,揽获25项世界技术评测第一。短短的几年时间,旷视科技就成为“独角兽”,带动了中关村人工智能企业的快速崛起,计算机视觉、智能芯片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企业。
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已经形成从高端芯片、基础软件到核心算法和行业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链,聚集了一批全国、全球领军企业,部分关键技术环节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国内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集群,初步形成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生态体系。
据统计,截至2019年4月,中关村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1084家,占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总量的26.5%;获得过风险投资的人工智能企业442家,占全国35.1%;独角兽企业11家,占全国的三分之二。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关村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焦前沿科技,采取多项措施,提升各类主体的创新能力。自2016年起,中关村管委会面向全球开展了前沿项目的挖掘和培育工作,给予前沿硬科技企业研发资金支持,目前已入选的中关村前沿技术企业134家,并着力推动市、区联动,在海淀、通州、平谷等分园筹建中关村前沿技术创新中心,为前沿企业提供最好的空间和落地服务。
此外,2018年11月16日,中关村管委会发布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关于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这是国内首个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指导意见,在项目筛选和监管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以非共识机制遴选项目,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动态加码式资金支持方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