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大赛项目科技创新未来之路科技创新精神名言创新大赛项目路演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1-21
2015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
2015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公布了第19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名单。在25名获奖者中,有6名年轻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段海滨教授就是其中一位。
31岁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33岁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作为副教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36岁入选“国家特支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37岁,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并获国内人工智能科学领域最高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8岁,成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一路走来,是段海滨胸怀梦想、不懈努力的奋斗足迹。
然而,普通人很难想象,这个硕果累累的青年科学家其实是由机械制造专业中专生起步,经过艰苦努力获得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用特殊而艰辛的经历完成了从中专生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跨越。有梦相随、勇于创新是他展翅飞翔的动力,矢志奋斗、上下求索是他多年不变的执着。
在段海滨的履历表中,高中和本科教育两栏均为空白。他老家在山东农村,父母靠种地为生,家人起早贪黑的辛苦和汗流浃背的劳作,让他从小尝到了生活的艰辛。1991年段海滨初中毕业时,父母的梦想是让他考中专、跳农门,而他的梦想是考高中、上大学。最后科技创新精神名言,他还是承载着父母的梦想报考了中专,并被西安航空工业技术专科学校机械工程系录取。
读中专的两年间,晚上十点宿舍熄灯后借着昏暗的灯光在楼道中看书学习,对段海滨来说是家常便饭。两年后,在学校“四五套办”模式下,他以优异的成绩“分流”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的大专生。一年半后,成为当时学校第一个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在校生,这进一步点燃了他将来继续考研深造的梦想。毕业后,段海滨通过双向选择,来到了位于江苏无锡的航空动力控制系统研究所工作。
“工作岗位不同,但是一定要在平凡的工作过程中努力追求卓越科技创新精神名言。我觉得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有远大的梦想,要去做一些难事儿,正如一个著名科学家所说,做难事必有所获。”工作后,段海滨心中继续深造的梦想一直没有磨灭。
“跨专业考研还是很难的,特别是对于高中和本科几乎是一片空白的人来说,很多内容几乎从零开始学起。当时数理问题也没有人可以问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全靠自己啃科技创新未来之路,多少次想放弃考研梦想却又硬是咬牙坚持下来。等通过艰辛努力终于跨专业考上了研究生,当时特别珍惜,一定要更加努力。”在段海滨重返校园,成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导航科技创新精神名言创新大赛项目路演、制导与控制专业的硕士生的两年之后,他又提前攻读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平时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科研,几乎每天熬到凌晨两三点。
天道酬勤,经过三年寒窗苦读科技创新未来之路,段海滨终于在2005年顺利拿到工学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也获得了国防科工委优秀毕业生、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提名奖。
“我挺感激在南航读博士那段艰苦而宝贵的经历。正是因为我的起点比较低,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有所进步。吃过那时的苦,让我更加珍惜之后来北航的工作机会,不仅要有远大梦想,还要坚持梦想,并持之以恒。”段海滨告诉记者科技创新大赛项目。
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非同寻常的坎坷求学经历塑造了段海滨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顽强的毅力,更磨炼了他超乎寻常的吃苦耐劳精神。正是胸怀不设天花板式的远大梦想和执着努力,从而使他完成了从中专生到博士生的蜕变,进而成长为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群智能、仿生视觉段海滨在科研实践中努力创新着这些高科技名词。
无人机的自主飞行控制如何实现?蚂蚁、蜜蜂、鸽子、苍鹰是如何自组织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自适应、自学习?这对无人机飞行控制有怎样的启示?“做科研创新,仅仅靠跟踪、复现、改进国外的前沿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包抄战术,大自然是人类最伟大的导师,人类的很多创新灵感都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拟”。段海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结合自己所从事的自动化专业特色,从模拟自然界中生物行为出发科技创新未来之路,系统开展了仿生智能理论和方法研究,形成了基于仿生智能的无人机自主飞行控制这个稳定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并在群智能、仿生视觉、无人机协同自主控制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容易做的事情,大家都去做了。只有工作中更加努力,吃得苦中苦,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在大学任教十余年来,没有周末和假期一直是他的习惯,每天都熬到下半夜一两点也是家常便饭。“不经历风雨创新大赛项目路演,怎么见彩虹”。只有投入大量的时间,才能把科研做精、做细、做深;只有以实验室为家,才能对学术有所贡献创新大赛项目路演、有所发现。段海滨认为,创新不仅要“仰望星空”,更是一个脚踏实地、刻苦努力的持续过程,在科学研究中,有时候不仅要全力以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更需要全命以赴。
段海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含重点1项)、国家863计划7项、装备预研4项等,发表SCI论文60余篇,出版英文学术专著1部、中文2部,授权了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3项,相关成果作为第一完获省部级科技一、二等奖各2项。他本人也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科技创新大赛项目、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等奖、北京青年五四奖章等。他还先后入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万人计划”-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段海滨也一直与国际同行保持着紧密合作。作为主编,他创办了《Int J Intelligent Computing and Cybernetics》国际学术期刊,并担任多个IEEE知名国际学术会议大会主席、执行主席、分会主席、出版主席、程序委员等。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段海滨认为不仅自己要有梦想,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们实现成才梦想。他一直坚信理念教育和知识传输同等重要,他经常跟学生们说,“欲求其上,仅得其中;欲求其中,斯为下矣”。多年来,他面向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创新实施了一种培养基础研究能力的本科生科研创新团队模式,每年指导近20名本科生从事科技创新实践,使广大优秀本科生得以在科学研究的沃土中脱颖而出,提高了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在国际舞台展示创新性成果的学术素质。该教学改革成果获得了北航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和本科生每年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段海滨还组织每周召开例会,让每个研究生汇报所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以使学生们保持创新思维的活跃。
从2007年开始,他指导的本科生不仅每年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还多次荣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奖、“冯如杯”学生学术作品科技竞赛一等奖、“冯如杯”创意大赛特等奖、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
跟很多青年教师一样,当年刚成为研究生导师的段海滨一年仅能招一名硕士生,而他的梦想就是,无论学生们的本科出身如何,专业基础如何,一定要把他们培养成最优秀的研究生。自从他招收第一个硕士生开始,所有研究生的论文连续四年被评为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自成为博导以来,每年都有他的博士生进入北航高等工程学院博士生实验班-高博班学习,二年级以上博士生绝大部分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并获北航首届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奖学金创新大赛项目路演。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段海滨孜孜不倦。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