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科技创新小发明说明科技创新立足当下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5
6月22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力社保局、共青团市委、市科协联合主办的重庆英才讲堂“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重庆市青年科学家专题报告会”在渝州宾馆举行
6月22日,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力社保局、共青团市委、市科协联合主办的重庆英才讲堂“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重庆市青年科学家专题报告会”在渝州宾馆举行。来自市内的7名青年科学家聚焦基础研究、大数据智能化、先进制造、生命健康、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讲述他们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巴渝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中的生动故事。
“如何精确地测量长度?你会说,用一把精度很高的尺子。对,我就是为尺子打造精度的人。”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刘小康说。
1995年科技创新小发明说明,他的导师彭东林教授提出“用时间做尺子测量长度”。这个大胆的理念,开启了团队打造中国精度的梦想之路。
没有什么案例可以模仿,他们就称自己为拓荒人;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就一天天负重前行。那时,刘小康整日泡在实验室,总感觉时间不够用。
201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的研究不得不中断。尽管遭受了病痛的折磨,但刘小康只有一个念头: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从病床回到实验室。
10年磨一剑,20年造一尺。通过不断钻研,他实现了用时间的标尺去测量空间、丈量梦想的精度,为纳米时栅技术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
“11年前,还在读博的我看到了一份研究报告,尽管我国已是全球电子制造业大国,但许多集成电路芯片仍然依赖国外进口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中电科技集团重庆声光电有限公司模拟集成电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付晓君说,为此,他也暗下决心:“国家需要,就造自己的中国芯!”
刚工作不久,付晓君就接到了为北斗卫星研制国产化芯片的重大任务。那段时光,他感到像被老虎追赶,读文献、做实验,又回到文献,再做实验,两步当成一步跑,一天当成两天用。
“做芯片研发难,不能光靠想,关键是舍得干!”他们的努力科技创新小发明说明,如今让北斗卫星带着自己的“中国芯”漫步太空科技创新立足当下。“我们有一颗‘中国芯’科技创新立足当下,国家战略在哪里,科技工作者就在哪里!”
“我是一名医生、一名军人,我更喜欢将两种身份合二为一,那就是‘人民军医’。”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斌说。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特别在重庆,因为饮食习惯等原因,胃癌一直高发多发。王斌还记得,初为人民军医时,每当看到患者和家属最终选择放弃治疗时,自己都非常痛心却又束手无策。强烈的使命感,让他不断去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于是,他成功组建了消化内科科研团队,提出了肿瘤干细胞促进肿瘤发生、转移和耐药的学术新观点,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人民军医就应该一辈子为人民。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是所有人民军医的责任与担当。”他说。
“一粒油菜种子会开出什么颜色的花?当然是!然而,我和我的团队让油菜花开出了五颜六色!几碗菜籽才能榨一碗油?通常是三碗!然而,我和我的团队把‘三碗菜籽一碗油’变成‘两碗菜籽一碗油’!”市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油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桃翠激动地说。
“庆油1号”通过国家审定,“庆油3号”创造中国油菜含油量最高纪录,“庆油8号”再次刷新纪录……近10年时间,黄桃翠和团队研发的品种占据了我国油菜高含油量的前三甲。
她用生动的例子告诉人们,只有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十多年来,她奋斗在提高油菜出油率的科研一线,把油瓶子拎在了中国人自己手上。
“我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崽儿’,这座城市是中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具有深厚的发展底蕴,所以我决定回到重庆。”重庆大学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教授胡晓松说。
他选择把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管理和动力传动技术作为主攻方向科技创新小发明说明。他带领团队不分昼夜地对电池进行充放电研究,长期在高电压、高噪声的密闭实验室工作,队员们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耳鸣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眩晕等“职业病”,但没有一个人退缩放弃。
胡晓松的团队率先研发了“锂离子动力电池最优充电算法”和电池阻燃技术,目前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研究20年,我们一直在奔跑,努力让中国的新能源动力电池领跑全球!”
“我从事合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21世纪才出现的全新学科。”西南大学药学院研究员邹懿介绍,这就好比是微观领域的“机械制造”,通过设计、编写微生物基因组,让它们像机器一般,实现特定的功能,从而解决宏观问题。
不过科技创新小发明说明,他坦言,从事这方面基础理论的研究,“慢热”是一个典型的特点,从理论端走向研发链、产业链,通常要走很长的路。为此,他们会长期坐“冷板凳”科技创新立足当下。
从2002到2017年,邹懿先后在国内外高校完成了制药工程、药学、微生物学、化学四个学科的学习,最终选择在重庆从事合成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以更多的原创新成果,坐热“冷板凳”,让小分子的力量撬动未来“大世界”。
“从2006年起科技创新小发明说明,我开始和风‘结缘’,想方设法研究它、捕捉它、利用它。”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综合能源系统集成中心总经理、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韩花丽说。
2008年,重庆开始启动第一个风电场建设,要在武隆6.6平方公里的区域安装55台风电机组。为了现场勘查,她和同事顶着炎炎烈日,穿梭在比人都高而且根本就没有路的灌木丛中。
不过,一系列艰苦经历,在风车转动的那一刻,都变得微不足道。小小风场满足了10万家庭的用电需求,为能源结构转型插上了绿色的翅膀。
“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韩花丽表示,她将继续做好时代的“捕风者”,踏上“捕风”之路,为国家新能源事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