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科技》杂志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画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创新手抄报内容文字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22
2021年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在东郊宾馆会议中心举行,本届科技创新青年峰会以“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形态:多元、连接、共享”为主题
2021年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青年峰会在东郊宾馆会议中心举行,本届科技创新青年峰会以“科学共同体的未来形态:多元、连接、共享”为主题。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疫情叠加让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充满不确定,但科技总会给人类带来希望。空前复杂的科技体系需要更广泛的知识协作,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影响全球的重大问题需要更深入的共同应对,科学与社会的交织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紧密。 在未知的共同挑战前面,科学共同体面临了哪些困境和责任?不断涌现的新型科研机构和科学组织能否在生态体系、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和探索?未来科研形态有哪些新的趋势?本届科技创新青年峰会将围绕这些问题,邀请青年科学家《民航科技》杂志、科技管理者和创新创业先锋展开跨界交流与碰撞。会上, 浦江创新论坛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冠华与 上海市委 于绍 良先后进行致辞。 《三思派》第一时间向大家呈现本次峰会 的会议内容(按演讲先后 排序)。
○ 1. 我所在的机构跨越了基础研究和行业落地之间的鸿沟,我们的使命就是打造 5G业务与网络的连接 器,讲好5 G中国故事。
○ 2. 技术以人为本,科技向善的新理念不断引领企业探索新的技术路线。 我们以应用需求驱动基础研究的 “巴斯德”象限研究为核心,不断开拓新的全流程、全链条创新路径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 3.行业领先企业建立的生态型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各类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开放引入各界技术专家和合作伙伴,不但能够促进行业技术创新,而且有助于培育产业链和供应链。
○ 4.中国在新时代面临着多学科场景引起的多组织协同创新的挑战,迫切需要加强跨界、协同创新的组织能力,打造自主的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和创新标准。
○ 5.企业正在从客户驱动的创新1.0阶段走向愿景驱动的创新2.0阶段,需要进一步着眼基本矛盾,开创新的原创性研究领域,同时加快形成开放、协同和生态的创新共同体。
○ 1.气候变化问题和控制碳排放是全人类所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其中,通过开发清洁海洋能源实现碳减排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 2.海洋可燃冰是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南海可燃冰储量约800亿吨油当量,是我国石油能源储量的2倍多。
○ 3.可燃冰的海底原位分解过程是实现可燃冰绿色高效开采的关键,在保证高效产气的同时,更加重要的是一定要保障开采过程的环境安全。
○ 4.中国青年科研人员通过微观和宏观实验,揭示了深海沉积层可燃冰原位高效分解机理,建立了世界领先的动态模型,率先构建了可燃冰高效开采的优化方法,同时提出了消除可燃冰开采中环境隐患的措施。2020年我国第二次可燃冰试验开采运用了青年科学家自主提出的水平井新方法,实现了产气时间最长、效率最高的世界纪录。
○ 5.认识自然、敬畏自然、效法自然是当代青年科学家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原则。要让负责任的科技创新为地球、为人类造福。
○ 1.火灾和爆炸中65%以上的遇难者是因为吸入烟气中的一氧化碳身亡。为了拯救宝贵的生命,科学工作者主动担负起对抗一氧化碳恶魔的重大责任。
○ 2.传统的“被动式”应急救援措施主要是通风和防护,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氧化碳的威胁。青年科学家们大胆探索从根源上削减火灾中一氧化碳产生的新途径。
○ 3.青年科学家提出一氧化碳主动同步处置方法,设计制备了一种高效、清洁一氧化碳消除剂,可以通过化学催化反应,在短时间内将灾害环境一氧化碳浓度降低到安全区间,为救援争取黄金时间。
○ 4.研究者仿照现实灾害环境,自主设计了火灾场景一氧化碳消除模拟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证明,消除剂能够在复杂环境下快速将一氧化碳浓度降低90%。
○ 5.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青年科学家科研的重要使命和原则。我们的科研成果已在矿山救援、地铁隧道等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等领域获得应用,走上了拯救宝贵生命的第一线。
▼Nicolas Berthet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画,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病原发现及其分子特征研究组研究员
○ 1.我主要做的是致病病原体的分子学研究。猴痘病毒的危害在中非地区非常严重,我们通过基因组学研究揭示了猴痘病毒致病的分子学机理。
○ 2.人类历史上一直在与病原体作战,其中超过75%致病的病原体都是从动物传染给人的。所以当我们面对一种新型疾病的时候,我们应该率先考虑跟动物的可能关系。
○ 3.猴痘病毒来自非洲的猿猴类,其传播的方式和症状与天花接近,特别是对儿童危害严重。目前还没有特效治疗方式,所以最有效的防范途径是少接触可能带病的动物。
○ 4.对猴痘病毒的基因分析发现,这种病毒上一次出现是在1970年代,现在在40年后又一次重现。分子数据体现了相隔40年的两次病毒爆发之间有直接的联系,这说明病毒在人类社会之外的猿猴以及啮齿类动物圈中潜伏了40年。
○ 5.过去十多年来,非洲猴痘疾病的数量不断增加。通过对不同病例毒株的基因溯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探寻病原体的传播源头和渠道。我们发现,人类活动越来越深入森林以及人口迁移是病毒传播的主要助力。这提示我们在发展中要更加重视潜在的健康风险。
○ 1.我们想实现的未来是让计算机系统像白领一样,自主操作电脑完成办公操作,减轻财务报表、文档处理等繁重的工作负担。
○ 2.实现“白领机器人”的目标,需要文档语义理解、行业专业知识以及键盘鼠标等操作等等多样化的能力融合发挥,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科技紧密结合。
○ 3.文档中的多元内容元素和复杂逻辑关系对机器人的能力形成了严峻挑战。我们通过人工智能训练,实现了从字词级、句子级到篇章级的自动阅读和自动写作。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需求,构建了行业知识图谱,为计算机注入了“智慧”。并且通过人工智能记忆和模仿人类的键盘鼠标操作,形成了自动化能力。
○ 4.在自动化办公中创新手抄报内容文字,机器人比人更快、更准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画、更便宜,实现了比人类更高的工作效率。应用机器人可以缩短70%的耗时,降低95%的错误,减少50%的人力《民航科技》杂志,可以帮助人从繁重的案头劳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 5.疫情期间,在财税自动处理、银行信贷审核、航运物流、海关报关等领域,智能“白领”机器人已经全面上岗,在各行各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围绕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故事展开深度对话,了解其科研工作、生活和对未来的展望,解读青年人眼中科技创新的魅力。
○ 1.现在从国外回来的青年科研人员申请课题的机会确实可能更多一些,本土培养的人才跟海归人才这方面的差异性确实还有一些,但总体来说,近年来这种差异是在不断减少。
○ 2.我在博士毕业面临未来生涯发展方向选择的时候,脚踏实地一点一滴研究积累起来的知识、信心和兴趣,支持着我把这条充满挑战的科研之路走下去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科研的日常或许枯燥,但是在看到我们的科研成果随着馈源舱升上半空的时候,那是整个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一刻。
○ 3.我们这个团队都是从二十几岁到三十几岁一路走过来的,在团队成长的过程中,同事们渐渐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也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寻找到了各自的平衡。特别是女性年轻科学家,为了坚守科研道路克服了很多家庭生活中的困难。这个过程中,领导和单位的理解、包容和支持是特别重要和可贵的。
○ 4.我的导师对我的学生阶段影响非常大。导师放手支持我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去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引导我学会了如何自己在学术道路上成长。这种对于学生试错、创造的信任和支持是特别可贵的。
○ 5.探索科学前沿的未知世界是一件特别浪漫的事情,它的魅力就来自于人类想要知道“为什么”。这值得我们付出一生孜孜不倦的投入。
○ 1.我是本土培育的“土博士”,现在国家和上海的政策鼓励青年科研人员“揭榜挂帅”,不问出身只看能力,中科院鼓励青年科研人员独立成立课题组,开拓新的方向,为科研事业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持。
○ 2.我最初投身光学研究是出于想要观察更清晰、更美丽世界的兴趣驱动,现在我们能够在超强超短激光的大科学装置平台上模拟宇宙环境,去验证仰望星空时产生的科学想法,去实现我们的青年梦想。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幸运,也意味着沉甸甸的使命创新手抄报内容文字。
○ 3.25岁到35岁这样一个关键人生阶段,对于青年科学家来说不但意味着科研事业上的成长和蜕变,也面临着个人家庭和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的科研人员一定要摆脱短浅目光的束缚,去深入钻研真问题、真技术,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
○ 4.导师对于学生以身作则的精神引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科研诚信方面,要教导学生永远坚守科学共同体的道德原则。在对待科学的态度方面,要把前辈们执着、专注的科研精神传承下去、一代代发光发热。
○ 5.科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为人类服务科技创新论文范文,基础科学不是孤立的科技创新论文范文,而是与应用研究、工程技术有连贯性的。我们在开展基础研究之中,也始终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在先进装备等方面不断支撑前沿攻关,推进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民航科技》杂志。
随着科研社交网络的发展,新的科研范式逐步形成,其影响范围不断扩大,深刻改变着科研人员的工作方式与科研环境,影响着科学知识传播、科研信息获取、跨学科合作、学术出版、科研评价的方方面面。讨论环节将围绕如何改变科研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组织方式,以在科研范式的未来变革中寻求破解之道展开研讨。
○ 1.习总指出,从全球范围来说科技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创新和合作都是大势所趋。从长远来说,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大趋势不可阻挡,我们国家的科技会越来越开放科技创新论文范文。
○ 2.我国近年来在科研硬件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在不断拉近,但是在环境、机制、文化等方面与国外差距还比较大,特别是需要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更加容忍失败、鼓励创新、鼓励非功利性研究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培育鼓励学科融合、跨界交流、国际开放的学术氛围。
○ 3.后疫情时代全球科研、学术发展迎来了意义深远的范式转变,很多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顺利地无缝转移到了线上,网络学术平台开放获取的论文数量近年来也有了爆发性的增长。这些新特征、新趋势都需要我们及时关注和适应。
○ 4.当前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正在发生重大变革,无论文科、理科、工科和医科都面临着交叉融合的问题。将来各个科研团队都要为跨国界、跨学科、跨文化和跨机构的合作做好充分准备。
○ 5.拓展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边界和面对全人类共同的挑战,是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两大不变主题。新兴技术对于科技创新全球治理提出的新需求,也将带给我们更多跨学科合作、国际合作的新机遇。
○ 1.国内外科研环境的主要差别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画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画,一是物的差别,近十几年来我国在试剂和仪器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很多关键研究材料依赖海外供应,影响了科研的效率和质量。二是人的方面,NIH的项目经费中百分之四五十的经费可以用于科研人员劳务费,国内在这方面还有困难。国内的科研人员收入更多依赖单位,而不是依靠项目。
○ 2.学术社交能够给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带来更多的跨界合作机会,拓展研究的边界和视野。所以应该鼓励青年科学家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走出实验室,参与各类沟通交流。
▼周南嘉,西湖未来智造创始人,西湖大学工学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3D微纳加工与表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 1.像哈佛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科研环境是非常自由和开放的,经常会出现一些“学术怪人”和新鲜的尝试性想法,学校能够支持前景不明确,好奇心驱动的前沿探索,正是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探索性研究往往开拓了科技的“无人区”,这种良好的创新生态也是西湖大学试图引进到中国的。
○ 2.网络社区、公众号等已成为了当代青年科学家分享、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疫情以来我们与海外科学家通过信息平台的交流科技创新大赛主题画,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这种线上沟通方式也更有效、更方便了。
○ 3.西湖大学组织的主题报告、学术交流午餐会等学术社交活动,为青年科学家提供了很好的多元信息获取渠道,也有助于建立跨界研究合作的关系。
○ 国外大学、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支持和保障更好,在管理、服务方面更加完善,让青年科学家可以心无旁骛全心全意投入研究。 相比之下,在国内青年科学家需要处理更多行政事务,但是这种环境也促进了更多兼具科研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成长。
○ 1.我觉得上海是一座对外国人的包容性很强,很友好的城市。但是我发现跟国外相比,上海大学的教室和实验室比较拥挤,学生自己研究和思考的空间不足。
○ 2.在大学里,师生线上交流和沟通的平台给了更多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机会,而不是传统课堂上往往听老师一言堂,在这方面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创意是有帮助的。但是另一方面,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也是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
○ 3.从海外的视角看来,外国人往往觉得中国学生的社交能力不强,在青年科学家的职业生涯起始阶段,建立自己的学术社交网络是很重要的,能够帮助他们掌握更多有用的重要信息,更好选择发展的方向,获得更多机会。老师应该指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建立学术社交网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