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与发展科技行业政策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5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实现复工复产,助力经济,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实现复工复产,助力经济,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科技没有边界,创新永无止境,2021年,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将大大加快。无论是从时代机遇上,还是整体研发投入来说,中国科技发展势头明显。接下来的5-10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将进入“科技黄金时代”。
为更好地预知未来产业趋势,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哈工创投」带您深度解读2021年科技发展的展望与预测,重点介绍机器人、智能制造、云计算三大热门科技领域的投资趋势。
整体来说,全球的机器人市场进入了稳定增长阶段,中国机器人市场的整体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在消费机器人、企业机器人企业科技与发展、自动驾驶和无人机的推动下,2021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将达到22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在46%左右。
未来几年,工业机器人市场将保持健康发展,复合年增长率9.6%,通过整个行业概览、产业链和竞争格局来看,工业机器人的产业链利润整体呈微笑曲线,产业链各环节国产替代是发展的长期逻辑,在国内市场经历高速增长后,目前进入集中度提升的阶段。
从投融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2017-2018年投资热度达到峰值,2019年有所回落,2020年资本市场集中在A/B轮阶段,投资者聚焦于有核心技术和应用场景的技术,大多融资项目聚焦于技术类公司,包括3D视觉、AI算法、视觉传感器等等,聚焦的场景主要是物流和教育。
智能转型时代,机器人前景可期,智能化时代到来,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逐渐普及。疫情后制造业走出低迷,中国工业机器人月产量创新高。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大国也已出现老龄化现象,出现刘易斯拐点,自动化生产或成制造业刚需配备。
中国 “十四五”规划将加速智能制造产业链进程,工业机器人行业将受益。2021 年 3 月美国、欧洲、日本、全球制造业 PMI 均高于中国,分别为 64.7%、62.5%、 52.7%、55%。数据显示美国、欧洲、日本、全球制造业景气度站在荣枯线上,由此反 应各国和全球经济均在持续复苏。
制造业升级转型,工业机器人稳速增长。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企业多为 制造行业,如汽车、电子、食品、饮料等。中国2019年工业机器人装机 量为14.05万台,预计2022年有望突破20万台。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 排全球第15名,2019年中国汽车行业工业机器人密度较非汽车行业高, 但与美、日、德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预计汽车行业、非汽车行业工业机 器人密度将持续增高,工业机器人需求量将稳定上升。
根据 IFR 统计,近十年中国是工业机器人需求大国,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已超越日本,占据当年全球装机量的1/5;2019年全球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37.3万台, 中国的装机量达14.0 万台,占全球总量的37.67%;比2018年稍有回落,主要反映汽车和3C行业正经历艰难时期。
2020年全球有270万台工业机器人正在运行工作中,同比增长12%;2020年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23.7万台,同比增长26.81%;2021年3月,中国工业机器人月产量33075台,同比增长91.84%,创月产量新高;2021年1-3月累计生产78714台,同比增 127.2%,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持续上升。
核心零部件高技术壁垒,伺服系统进口替代有望突破。工业机器人上游核心零部件分别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减速器,相比中、下游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市场高端核心零部件仍然以进口为主,中国出口核心零部件大多为中低端产品。工业自动化上游核心零部件由日本发那科、瑞士ABB、日本安川电机、德国KUKA占领;伺服系统主要是日系企业天下,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占比约15%;减速器日系企业占比70%以上,国内企业占比不足30%。国内伺服系统企业埃斯顿、汇川技术、 雷赛智能的技术已达世界水平,有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下游应用广泛,前五大行业分别是工作机械(11.73%)、包装(11%)、纺 织(9.59%)、工业机器人(9.11%)、半导体(7.43%),总共占比48.86%。在中国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20.7亿元增至2018年42 亿元,年复合增速 26.6%。假设每台工业机器人配套一套系统需3.5万元,根据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预测,2019-2023年控制系统规模分别为49.2 亿元、59亿元、67.9亿元、74.6亿元、78.4亿元。
2019 年制造业明显受压,多个行业市场规模出现下降,我们认为2019年伺服系统市场规模降幅小于工业机器人销量降幅,综合考虑,我们认为2019年伺服系统规模下降约 4%至111.9亿元;2020-2021年将以18%增速,2022-2023年将以 15%增速,对应每年伺服系统市场规模分别为132 亿元、155.8 亿元、179.1亿元、206亿元。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生命周期的赋能结果,最终目标是实现信息深度自感知、智慧优化自决策、精准控制自执行等。
从全球市场来看,整个智能制造将是万亿级美金的大赛道。其中,航空航天、工业软件、轨道交通、工控自动化、数控机床市场天花板较高,都是1000亿美元以上的宽赛道。边缘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增材制造、大数据等目前维持着较高的市场增速,年增速超过20%。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制造业成本上升,国家近年发布多项政策支持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疫情期间,国家也接连印发相关文件明确了对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的支持。智能制造在疫情期间曝光度增加,其表现也受到各界认可,相关鼓励发展政策出台也为行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契机。
疫情是行业之危,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之机。在疫情阴霾下能够保证生产,体现了以智能制造为支撑的柔性生产和生产系统数字化在短期应对大量多样化产品需求时所发挥的作用。而科技所带来的能力,将是未来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科技行业政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作用。工信部表示,“十四五”时期,将继续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加快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
2020年,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企业共融资252.61亿美元,总体融资额大幅增长。其中上市及以后融资占总额67%,较2019年占比增长近50%。未上市公司总体融资较2019年增长略微增长,除Pre-IPO外,主要增长为其他轮融资(以战略投资为主)。疫情引发了市场对制造业数字化改革的思考,导致整体市场融资活跃。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云计算(IAAS+PAAS+SAAS)市场规模达到2245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19.22%,2021年有望达到2654亿美元。全球云计算市场空间巨大,且长期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科技行业政策。
2020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到1776.4亿元,2021年有望增至2330.6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型企业、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边界被打破的同时,传统型企业和私有云企业科技与发展、互联网企业与公有云之间原有的紧密关系也随之被打破,混合云成为了大势所趋。此外,云计算将全面覆盖于全行业,为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总体来说,现在多家大厂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已经在这个行业打造出了一个巨头生态。市场格局整体呈现出极强的马太效应,强者恒强,市场格局难以有所突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和巨头有着合作关系、把巨头客户沉淀到自己平台上的初创企业,或许可以有以下三条扩张路径:
其一,它们可以把产品化的比例放大,让自身的产品在不同行业得到实际的场景化应用;其二,通过产业链上游和下游的平移扩大其整个市场的占有规模;其三,入局海外市场。
云计算在中国已经走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企业渴望将云计算真正转变为帮助构建自身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工具,因而也对云服务商的精细化服务提出新要求。2021年的云计算发展趋势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模式。
目前,大型公共云服务提供商——亚马逊、微软、谷歌等,对他们提供的服务采取了某种封闭式的方式。他们的商业模式包括将他们的平台推广为一站式服务,涵盖组织的所有云、数据和计算需求。然而科技行业政策,在实践中,行业正越来越多地转向混合或多云环境,要求跨多个模型部署基础设施。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大型供应商在他们的平台之间建立桥梁,采用更具协作性的方法不仅能让客户更好地利用快速增长的多云趋势,这也将使需要与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共享数据和访问权限的组织受益,这些合作伙伴可能都在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数据标准中工作。在这一领域,我们可能会看到初创企业不断提高创新水平,创造服务,简化不同公共云平台之间的运营流程。
就云计算而言,人工智能是多种方法的关键推动者,我们可以期望技术在2021年适应我们的需求。基于云的服务平台可以让用户在任何预算和技能水平问机器学习功能,如图像识别工具、语言处理和推荐引擎。
亚马逊最近加入了提供自有云游戏平台的技术巨头行列。就像之前的音乐和视频流一样,未来云游戏有望通过提供对庞大的游戏库的即时访问(可按月订阅)来彻底改变我们消费娱乐媒体的方式。
2020年期间,谷歌、微软和英伟达推出了这项服务,而索尼的云游戏服务已经推出了几年。尽管正在开发新的Xbox和Playstation控制台,价格约为500美元,但业内专家预测,每隔几年我们需要在新硬件上花费数百美元来保持游戏尖端体验的日子可能快要结束了,云游戏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证明,对于一些组织来说,在公有云、私有或混合云环境之间进行选择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在灵活性、性能、安全性和法规遵从性方面,每种交付模式都有其优缺点。
但随着云生态系统的成熟,许多人发现,市场上并没有万能的解决方案。混合或多云环境中,用户选择云厂商提供符合其需求的单个元素,这种环境越来越受欢迎,导致这些云厂商们开始重新评估其交付模式。
例如,亚马逊和谷歌一直以来都是依靠在其公有云平台上销售客户空间的市场领导者,而微软和IBM则更为灵活,允许用户在其现有的内部网络上部署云工具和技术。
现在看来,这些云厂商已经意识到企业内部需要不同的平台和方法,可能利用公共云提供内容交付,同时通过私有或内部解决方案存储和处理客户数据和其他受控信息。
其次,对“裸金属”云空间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即原始存储和计算能力,企业可以简单地将现有系统“提升并转移”到云中,而无需对其进行调整以在预装软件或服务上运行。整合这些用户需求的需求将成为2021年云服务发展方向的驱动力。
这基本上就是我们工作站的整个环境作为托管云服务,交付到我们工作的笔记本电脑或桌面屏幕上的地方。这意味着组织可以利用按小时计费员工在机器上工作的时间,从而消除了硬件更新的成本和处理冗余技术的需要。
科技时代,人们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哈工创投」长期重点关注机器人、智能制造、军民融合、航空航天、新材料等创新领域,并时刻洞察、发掘新兴商机,希望与科技工作者一起,在研发过程中能够不断扩大科技价值边界,在与其他科技和其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寻找到新的价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