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内容50字创新科技产品比赛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4
中国人发明了什么?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中国人发明了什么?对这个问题,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实际上,中国人的原创性重大发明远远不止于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尽可能正确地了解历史。
2014年索契冬奥会闭幕式上,下届东道主韩国平昌的“8分钟表演”备受关注。然而,让中国观众大跌眼镜的是,平昌冬奥官方宣传片中竟然出现了中国发明活字印刷。一时间,网友纷纷吐槽:“这是赤裸裸地剽窃中国!”
中韩之间的发明权之争早已不是新鲜事,即使在国内创新科技产品比赛,对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争论也时常见诸网络和报端。有这样的说法,今天世界上所用的都是创新科技产品比赛,而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是黑火药,两者完全不同。也有这样的说法,虽然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但既无实物传世,也未能推广。
中国人发明了什么?全面而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就是全面而准确地总结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3月30日,中华文化促进会邀请了华觉明、万辅彬、王力、王渝生等多位科技史专家进行研讨,以期参考、吸收和梳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为编纂《中国人发明了什么》一书作一场学术咨询。
“我们这样做是希望这本书编纂的过程本身就能作为一次国民教育。”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王石说,“这对于人们认知历史、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公民创造活力、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在中国,“四大发明”的说法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但鲜有人知道,“四大发明”的说法其实是舶来品。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本主义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写下的这段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但是,中国“三大发明”说法最早的提出者并非马克思创新科技产品比赛,而是意大利数学家杰罗姆卡丹,其在1550年就提出了磁罗盘、印刷术和火药是中国的“三大发明”。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印刷、火药和磁石)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印刷离不开纸,早先的西方学者不知道造纸术也是中国人发明的,所以只提三大发明。后来知道了创新科技产品比赛,三大发明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四大发明。”《中国人发明了什么》一书的执行主编、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华觉明说,“四大发明的提法是培根、马克思等西方学者就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人类文明,特别是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所作的评价。这种说法对提升我们的民族自尊和爱国精神有积极意义,但也使人产生了误解,以为这四大发明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排名最靠前的发明,其实不然。”
华觉明认为,中国人在历史上至少有30项重大发明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不仅仅是四大发明科技创新内容50字。比如,汉字就是中国人无与伦比的一大发明。
“四大发明的说法是外国人讲的,我们也感到自豪科技创新内容50字。”科技史专家、中国科学技术馆原馆长王渝生表示,“但是,中国人要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科学史界应该对科学史学科发展中重大的、基础的、原则性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华觉明总结出的30项重大发明,除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四大发明”外,还包括粟作、稻作、蚕桑丝织、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和筹算、青铜冶铸术创新科技产品比赛、茶的栽培和制备、豆腐等。
通过仔细比较和研究这30项发明,华觉明发现,中国人的创造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起伏的。比如,在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峰,每80年出现一项大发明;而在清代,皇权统治濒临末日,268年间再无重大发明;在迄今100年左右时间内,只有一项重大发明,即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这是纵向的比较。若从横向比较,自1609年伽利略发明20倍望远镜起算,全世界几百年间重大发明数以百计,而中国只有区区一项。”华觉明说,“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历史事实,也是对全体中国人的鞭策。”
华觉明认为科技创新内容50字,这种创造力的起伏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社会经济大变革、大发展。在此基础上的两汉就成为了中国人发明创造的黄金期,每55年就有一项重大发明。“而从1911年以来是中国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阶段,内乱、外患不断,建国以后又有连续不断的运动、饥荒,创新是受到压制的科技创新内容50字,思想也是不自由的。这些社会条件限制了重大发明创造的产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姜振寰也认为,建国以后60多年,中国原创性的发明比较少,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运动创新科技产品比赛、阶级斗争取代了一切。改革开放之后,科研也有一些问题,比较急功近利,追求眼前利益,而把长远的、需要大量基础研究的事情看得比较淡薄,这样很难产生影响世界的重大科学发明。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讨论“中国人发明了什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对历史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广西民族大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万辅彬举例说,比如在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生态就对发明的产生有着重要影响。“发明创造也是一样,需要有很好的文化生态,我们应该有学术自由,应该鼓励青年人去创新。”
“创新源自民智的开发、心灵的解放、志趣的追求和功利的激励。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前提。清明、经济繁荣、教育健全、科学昌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创新得到鼓励,创新者的权益得到保障,发明创造才能源源涌现。放眼世界,事情不正是这样明摆着的吗?”华觉明反问道。
除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外,万辅彬也呼吁媒体能多关注发明创造,多宣传中国人的创新成果和精神,“那将对我们国家今后产生更多的创造有好处”。
对此,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孙立军说,《中国人发明了什么》一书应该继续编纂下去,第二本的名字就可以叫作《中国人将要发明什么》。“这是带有想象力和科学幻想的,我们影视娱乐界也能参与一些,让更多的年轻人、孩子们了解到中国人发明了什么以及将要发明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