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科技创新作品大全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07
专项联系、重大问题专题研究、政策服务专门保障等制度,着力提升研究院建设实效
专项联系、重大问题专题研究、政策服务专门保障等制度,着力提升研究院建设实效。加快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
3.推动产业创新平台协同发展。推进高新区整合提升、要素聚集,聚焦亩均效益、创新发展、绿色低碳等评价体系,建立健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月监测、季分析、年评价”机制,力争全市高新区进入全省排名前50%。加强绩效评价和建设期满考核,推动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打造一批标杆型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15家以上。
4.完善新型实验室体系。加快建设绍芯集成电路实验室、鉴湖现代纺织实验室、曹娥江新材料实验室。按照“一平台一政策”原则,支持三大实验室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引进创新团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抢抓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重组机遇,围绕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集群,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提升,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争取培育建设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2家。
5.加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柯桥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托技术创新中心整合创新资源,以择优委托或应急攻关等方式,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中的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优化整合,打造产业链重要环节的专业化单点技术创新优势,力争新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究院、企业研发中心60家。
6.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落实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等政策,通过引进共建、优化提升、整合组建等方式,新增5家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创新联合体计划专项,支持领军型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一批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承接重大科技项目,开展联合攻关。鼓励探索联合体运行机制,实行项目监理人制,更加精准、高效地推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加强对联合体协同攻关绩效评价。
7.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计划。围绕科技型企业“长高长壮”培育目标,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后备库,构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机制,引导人才、服务、政策、资本向高新技术企业聚集。2022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科技小巨人和创新型领军企业8家以上。
8.推进科技人才高地建设。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颠覆性技术革新人才需求,深入实施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人才计划。2022年,引进国家与省级海外引才计划、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以及省海外工程师等高端人才(团队)保持高位增长。深化外专工作站平台建设,鼓励设站企业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创建省级外专工作站。健全“双减”工作长效机制,按照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标准,严格开展业务指导,推进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
9.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组织实施“尖峰、尖兵、领雁、领航”研发攻关项目,紧扣标志性产业链和“双碳”技术需求,迭代梳理“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等技术清单,完善科研项目激励机制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将绍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财政补助范围扩大至三区,实施100项以上国家、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实施“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全面推进规上企业研发机构与技术创新“两个全覆盖”,争取全市1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5%左右,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2.45%。
10.参与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加强与G60、杭州城西、宁波甬江科创走廊合作,稳步推进科技联合攻关科技创新作品大全、科技咨询专家信息库共享、创新券通用通兑等工作,加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着眼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和龙头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建立健全创新飞地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支持企业单独或联合到上海、杭州等创新资源丰富地区打造企业研发创新中心、新兴产业孵化中心,助推企业创新发展。
11.深化科技对接合作。深化“大院名校绍兴行”“外国专家绍兴行”两大系列活动,组织“绍企中科行”“绍企名校行”等科技对接活动,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200项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150亿元以上。坚持“小规模、多频次、精准化”,针对性组织企业上门对接国内重点高校院所,全年组织科技活动20场以上。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支持企业建设海外研发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12.深化科技创新数字化改革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深入推进新昌县域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试点、科技成果权属、科研资金管理体制等改革,推广新昌“智力变资产、人才成股东”经验做法,迭代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科技成果转化追踪”等应用场景,争取全国、全省推广。围绕“扩中”“提低”任务体系,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交易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保险、投资等领域的联动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和大仪共享保险等机制。支持“军转民”“民参军”“军民共用”科技项目的研发与转化。
13.强化共同富裕科技支撑。强化科技成果富民惠民,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农业双强、生命健康、海洋经济、公共安全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科技创新,实施农业双强“揭榜挂帅”技术攻关,实施一批成果转化项目。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域拓展,市县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150人次。培育壮大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建设国家级、省级星创天地5家以上。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究成果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
14.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贯彻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法和省科学技术进步修订条例,落实省“科技惠企政策十条”、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技术合同登记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性政策,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在科技计划专项资金分配、企业主体培育、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形成一批突破性政策。实施金融支持科创大走廊三年计划,落实“浙科贷”专属融资服务政策,完善科技政策为导向的信贷配套扶持机制,引导各类金融资本优先支持研发强度大的企业。
15.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围绕重点领域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加强对创新发展重大问题研究。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表彰一批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和人才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争夺“科技创新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举办“创业创业大赛”等活动。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作风建设。
16.加强机关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对科技工作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判断力、领悟力、执行力,健全“第一议题”制度,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科技系统得到及时全面贯彻落实。构建以“七张问题清单”为抓手的党建统领、整体智治体系,形成“问题发现靠党建、问题发生查党建、问题解决看党建”的科技党建新格局科技创新作品大全。
17.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增强变革意识和变革能力,加快打造变革型组织,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弘扬“四气”境界,牢固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大力选拔使用敢于担当作为的干部。加快提升机关干部学习力、洞见力、整合力科技创新作品大全、耐压力、执行力和革新力,深入开展科技“双建”和“三为”实践活动,拓展科技干部结对帮扶、调研破难等有效机制,激励党员干部保持良好精神面貌,打造科技服务特色品牌。
18.加强清廉科技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斗争,层层压实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两个责任”,高标准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有关办法。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常态化开展各项监督执纪工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加强岗位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进一步抓好市委巡查回头看的整改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
联合统计、税务等部门,建立研发经费投入动态监测、评估、督查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深入挖掘规上工业潜力,全面推广应用企业研发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督促企业和科研机构规范管理,应统尽统”,补齐高校、科研院所、建筑业、国有企业研发投入短板,争取R&D经费增长12%以上,占GDP比重3.0%左右,逐步缩小与全省平均差距。
2020年我市R&D经费占GDP比重为2.8%,提高0.15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08个百分点;2021年预计R&D经费占GDP比重2.9%左右。
完善研发后补助政策、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以政府投带动社会投。加强对规上企业研发统计数据填报的培训指导,会同市统计局、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对建筑企业、高校进行业务培训,对特级建筑企业、重点高校上门进行“一对一”辅导,每月通报进度,力争R&D经费支出做到应统尽统。
围绕“双十双百”重点产业,支持创新联合体牵头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聚产学研力量推进产业创新研发,设立创新联合体科研专项,瞄准产业重点前沿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争突破一批行业卡脖子技术。
按照“双十双百”产业链,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已布局建设一批创新联合体,具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基础。
在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中设立创新联合体科研专项,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更加精准、高效地推进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行业卡脖子技术。
制定实施《绍兴市共建研究院提能造峰工程实施意见》,按照管理规范化、考核绩效化、运作联盟化、精准化服务等“四化”管理规范,组建杭绍甬研究院联盟,完善研究院运行体制、深化绩效评价工作,建立完善市县领导专项联系制度,组织大院名校绍兴行系列活动,提升研究院建设实效。
全市已有30家产业创新研究院,2021年,对在绍运行一年以上的研究院进行绩效评价,全省研究院在项目研发、人才引培、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起草发布《绍兴市共建研究院提能造峰工程实施意见》,组织开展全市创新成果展示暨“大院名校绍兴行”科技对接活动,开展产业创新研究院绩效评价,加快浙江大学绍兴研究院、绍兴研究院等落地建设。开展产业创新研究院绩效评价,将评价结果抄送母体研究院或高校。
2022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比3%以上,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快报数增长15%以上,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营业收入年报比重达2.45%。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800家以上,省级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8家以上。
力争省级以上科技奖数超去年水平,实现技术交易额150亿元以上,实施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200项以上。
征求省级相关部门意见,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争取由省发改委、省科技厅和市政府联合发布《规划》。编辑科创大走廊三年建设图文纪要。
制定《2022年工作要点及重点项目建设计划》,高水平建设镜湖科技城、滨海科技城,谋划建设东鉴湖科技城,加快推进越城智汇芯城建设、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国际生命健康产业新城、洋泾湖科技园等重点平台建设,争取投资额超120亿元。
深化与G60、杭州城西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宁波甬江等科创走廊合作、举办科创大走廊产业创新合作推进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
实施金融支持科创大走廊三年计划,完善科技政策为导向的信贷配套扶持机制,引导各类金融资本优先支持研发强度大的企业,新增科技100亿元以上。
修订完善科技政策,全面推进省“科技惠企政策十条”等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指导各区、县(市)及时完成政策兑现,加强政策宣传解读。
制定2022年创新型城市建设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分解落实科技创新主要考核指标任务。
完善数字党政、数字政府专题门户,完善、推广3大省级试点应用,争创最佳应用和优秀理论、制度成果。
定期推送科技工作有关总结、建议、市县动态等,完成市两办下达的信息报送任务。切实管好科技局门户网站、“创新绍兴”微信公众号。
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分析,健全“月统计、季通报科技创新作品大全、年考核”制度,编制《科技发展报告》《科技统计手册》等。
按照“双优”“双新”“公益”等体系,完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修订出台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迭代梳理“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进口替代”“成果转化”等技术清单,组织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争取省“尖兵”“领雁”等计划20项以上。
高水平建设绍芯集成电路、鉴湖现代纺织、曹娥江新材料等实验室,推动3大实验室争创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培育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2家。
深入推进新昌县域科技创新支撑共同富裕试点、科研资金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创新券改革试点,推动创新载体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确保科技创新券使用额2000万元以上。
组织做好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期满考核与年度绩效评价,争取1-2家列入省绩效考评优秀名单。
加快现代纺织省首批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培育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究院、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60家以上。
争取全市1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活动清零、5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无研发机构清零,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力争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5%左右。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占比达到35%。
围绕十大标志性产业链,全面摸排我市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等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对标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谋划产业创新路线图。
制定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绩效评价办法并开展绩效评价,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20家。
聚焦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开展全市高新园区工作培训,继续保持全市高新区综合排名全省前列,力争全市高新区进入全省排名前50%有关科技创新的文章。
加快推进上海交通大学绍兴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落地建设,出台《绍兴市共建研究院提能造峰工程实施意见》,发挥研究院联盟作用,组建杭绍甬研究院联盟,完善研究院运行体制、深化绩效评价工作,提升研究院建设实效。
举办省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云签约”活动绍兴分会场活动、“大院名校绍兴行”“外国专家绍兴行”等系列活动,摸排企业技术需求200项以上,征集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组织(参加)各类科技对接交流活动不少于15场。
发挥网上技术市场3.0平台作用,加强科技大市场建设,开展入驻机构绩效化管理,组织技术经纪人培训,探索职称管理评定创新。
健全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交易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与金融、保险、投资等领域的联动机制,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
落实“农业双强”行动,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改革创新,派遣科技特派员150人次,争创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家。
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建设一批科技示范点,支持区、县(市)争创省可持续创新示范区。加快清华碳中和实验室落地。
落实省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考核任务,争取全省考核先进。完成塔山台站的异地迁建工作,完成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争创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1家。
深化外国人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一件事”办理事项改革,实施高端外国人才工作许可当天办结“快捷通道”服务。
贯彻落实“双减”工作部署,出台我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试行);按照市防控专班部署,严格落实区域协查管控、入境人员转运调度以及专班24小时值守等职责。
树牢担当用人导向,强化优秀年轻干部培育选拔,每年处室按照“每周做一件实事、每月做一件新事、每年做一件大事”的要求,善谋划、强能力、优服务,打造过硬科技干部队伍。
聚焦一季度“开门稳、开门红”目标,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助企开门红”活动,切实帮助科技企业、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等创新主体解决一批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创新发展难题。强化“三服务”品牌案例的总结凝练,打造科技服务金名片。
建立“”抓党建清单,局党组全年研究党风廉政建设、意识形态、机关党建工作、生态建设不少于4次,理论学习中心组全年学习不少于12次,争取获评市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深化“清廉科技”建设,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每季度监督检查不少于1次。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复工复产相关工作部署,指导督促科技系统相关单位落实主体责任,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万无一失。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关于依法治市、政务公开、信访工作、应急管理等工作要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协助社区、村等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