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讯是什么期刊科技资讯官网最新神乐科技资讯科技信息资讯平台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5-20
“一个没有贫穷的未来
“一个没有贫穷的未来。”马斯克在舞台上这样展望特斯拉机器人(Tesla Bot)会带给人类文明的变革。经过一年多的“预热”,2022年10月1日上午科技资讯是什么期刊,命名为擎天柱(Optimus)的特斯拉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终于得以亮相。
这个机器人走上舞台,展示了它的动作范围,挥手打招呼,并在空中挥舞着胳膊。马斯克称这个机器人是在全自动驾驶电脑上运行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其在开发和训练这款机器人方面所做的努力科技资讯官网最新,从最初的设计步骤,到更先进的功能,比如 “骨盆解锁”功能,再到让机器人的手臂摆动。
对于更进一步的实用性功能,马斯克则通过演示视频进行了一番展示,如让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搬纸箱、给植物浇水、移动金属棒等。对于具体的商业化,马斯克表示擎天柱预计售价不到2万美元,目标是尽快制造出销量超百万台的有用的人形机器人。为了进一步降低售价,特斯拉工程师正在努力降低擎天柱的功耗和零件数量。(@字母榜)
随着各方面技术的发展,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机器人不断地出现,国内外很多科技公司如小米、亚马逊、特斯拉都发布了自己的机器人产品,高校也有着众多的机器人研究。作为最有可能替代大部分人类劳动的下一代生产资料,一个功能强大科技资讯官网最新、成本合理的机器人将会大大解放人类的生产力。特斯拉此次发布的“擎天柱”向着目标更进了一步。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提到机器人的和自动驾驶汽车所基于的运算平台也是一样的,这说明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也有助于机器人的研发,其技术积累也会在机器人上有所应用。
2022年9月27日资讯,执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的宇宙飞船成功撞击了一颗距离地球680万英里的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迪莫弗斯”(Dimorphos),希望使其偏离原运行轨道。
这项任务标志着人类首次尝试改变其他天体的运动轨迹,以期判定一颗冲向地球的大型小行星能否被成功转向。报道称,这是对人类防止宇宙物体摧毁地球生命的能力的一次历史性考验。在这次任务中科技资讯官网最新,NASA测试了行星防御技术,如果改变了“迪莫弗斯”的轨道,这将是人类首次改变太空中自然天体的运动。
现在科技资讯是什么期刊,世界各地的太空望远镜和几台在太空中运行的望远镜,包括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和哈勃太空望远镜,正在将注意力转向碰撞现场,观察这次撞击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迪莫弗斯”的运动,可能需要几个月才能全面了解结果,但一些图像和数据可能会在未来几天和几周内传回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测试,尝试重新定向对地球具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的路径,考验了人类防御地球末日之灾的能力科技资讯官网最新。DART是第一个人类主动撞击小行星的任务,但不会是最后一个。NASA不是唯一的行动者,中国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此前接受央视专访时曾表示,我国正在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或许会在2025年或2026年进行一次小行星撞击防御试验,为未来人类应对小行星地外天体对地球家园的威胁,做出中国新的贡献。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口罩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通过佩戴口罩能够有效减小飞沫传播传染病的感染风险,但口罩是否能有其他功能?
来自同济大学的团队在Matter杂志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设计出了一种可穿戴电子生物口罩,能够在10分钟内检测出空气中存在的多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包括流感、冠状病毒等(例如新冠病毒、H5N1、H1N1),并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发出预警。除此之外,该研究对于远低于咳嗽、说话产生的含病毒飞沫体积的样品(0.3 μL),同样具有敏感性,具有良好的痕量检测性能;同时,对于新的传染病病毒,能够便捷的更新检测传感器,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口罩中的检测装置共由3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生物传感器装置,呼吸阀以及控制电路板。生物传感器装置采用离子门控晶体管(ion-gated transistors,IGTs),其材料为聚(2,3-二氢噻吩-1,4-二恶英)-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利用离子凝胶的敏感门控效应,IGT能够实现对空气中的痕量病毒进行检测。呼吸阀分为上、下两个,上气阀具有腔室结构,通过的呼吸将待检测气体引入检测装置,并聚集在三个半圆形腔内,以增加气体目标的含量;下气阀采用多分支-合并的管道设计,以延长气体流出时间。电路板集成了物联网模块,能够将分析结果上传云端,与移动设备连接。
相比于传统的内病毒检测方法,该研究成果不需要专业人员及专业设备进行分析,检测所需时长更短,具有更强的即时性能,从而能够辅助进行快速的传染病诊断。(@量子位)
新冠肺炎疫情为流行病毒的快速检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的技术主要针对内病毒进行检测,往往不具有“预警”作用。该研究通过一种可穿戴式设备进行环境病毒情况分析,能够在感染前对环境情况进行检测预警,从而可能为预防传染病扩散提供帮助。目前,该技术集成在面部口罩,从应用的角度来看,口罩的复用性、误检率等指标仍可进一步设计与观察。
2022年9月30日资讯,国产C919大型客机于2022年9月完成全部适航审定工作后获中国民用航空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将于2022年底交付首架飞机。
报道评论称,C919大型客机研制成功,获得型号合格证,标志着我国具备自主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能力,是我国大飞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C919是中国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重点满足国内外大运量和中运量市场需求,座级158-168座,航程4075-5555公里,直接竞争对手为空客A320Neo和波音B737Max。在绝大多数性能指标持平的情况下,C919目录单价比两个竞争对手更低。(@新华社)
对于C919这种全新的飞机来说,取得型号合格证是极为关键的时间节点,意味着这架飞机完全符合适航标准,获得了“准生证”,其重要性不亚于飞机首飞神乐科技资讯。同时,拿到型号合格证也意味着,C919完成了历时5年多的取证之旅,可以展开首架交付。
很长时间里,全球民用大飞机市场一直被波音和空客垄断。C919飞机取得了型号合格证,也就是说它拿到了进入民用航空市场的“准入证”,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民航大飞机的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空客和波音对市场的垄断有望在未来被打破,这是中国民航事业的一大步。
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相机,它使用薄微透镜阵列和新的图像处理算法,在单次曝光的情况下捕捉场景中物体的3D信息。该相机用一种由柔性聚合物制成的轻薄微透镜阵列取代了传统相机中使用的大块镜头,因为每个微透镜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物体,它可以完成复杂的成像任务,比如从被相机附近的物体部分遮挡的物体中获取3D信息。
这种3D相机可以用来给机器人提供3D视觉,这可以帮助他们在3D空间中导航,或执行复杂任务,如操作精细物体,它还可以用来获取丰富的3D信息,为游戏、娱乐或许多其他应用中的3D显示器提供内容。
随着智能科技时代的到来,单纯使用光学镜头成像的传统照相机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成像技术的创新发展势不可挡。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像硬件的优化;二是应用计算成像。随着低成本、先进的微光学制造技术的发展,相机镜头可以更好地与高科技产品进行集成,如手机、机器人、穿戴设备等,再配合机器学习及计算成像技术神乐科技资讯,相机的功能早已超越了“照相”本身科技资讯是什么期刊科技信息资讯平台,而更像是“眼睛”,是未来智能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蛋白水解靶向嵌合体 (PROTACs)已经证明了靶向蛋白降解技术相对于的临床优势,但是PROTACs技术主要是针对细胞内靶蛋白的降解,细胞膜表面蛋白的靶向降解技术还比较少。
基因泰克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蛋白水解靶向抗体(PROTABs)的技术,它能将细胞表面的E3泛素化连接酶与细胞膜上的靶蛋白衔接起来科技资讯官网最新,导致靶蛋白降解。首先,作者发现E3泛素化连接酶成员ZNRF3在结直肠癌细胞表面表达量上升,利用PROTABs技术,ZNRF3可导致结肠癌细胞表面的IGF1R降解;随后,作者将PROTABs技术应用到更多的E3泛素化连接酶成员和跨膜蛋白,证明了PROTABs技术的普适性;最后,作者表明抗体的亲和力、形式和表位,对PROTABs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随着小分子、蛋白质、核酸三大类药物技术本身走向成熟,它们之间的偶联正成为一种趋势,例如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抗体-寡核苷酸偶联药物(Antibody-oligonucleotide conjugate科技资讯官网最新,AOC)、N-乙酰半乳糖胺偶联小核酸(GalNac)。在本研究中,作者将两个抗体进行偶连,一个抗体识别细胞膜表面的靶蛋白,另一个抗体识别细胞膜表面的E3泛素化连接酶,实现了膜蛋白的靶向降解,相比于单抗抑制靶蛋白活性神乐科技资讯,基于偶联思路的PROTABs技术有望实现更优的治疗效果。
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于约4.5亿年前,被认为是“从鱼到人”的关键一步神乐科技资讯。现代脊椎动物中,超过99.8%都属于有颌脊椎动物,许多重要器官和结构也可以追溯到有颌类脊椎动物的早期进化。因此,对有颌类的研究是人类进化史中重要的一环。
在重庆、贵州等地志留纪早期距今约4.4亿年的地层中,中科院朱敏院士团队发现了“重庆特异埋藏化石库”和“贵州石阡化石库”。这一发现填补了全球志留纪早期有颌类化石记录的空白,首次为有颌类的崛起与最早期辐射分化提供确切证据,对探索“由鱼到人”的演化过程有着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利用高精度CT扫描和性状大数据分析等方法,首次展示了有颌类脊椎动物的牙齿、头部等身体细节,填补了人类从鱼类进化而来过程中的空白。系列科研成果北京时间9月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在线发表科技资讯是什么期刊。
国际古脊椎动物学前主席John Long表示:这些研究几乎改写了有颌脊椎动物早期演化史的所有方面神乐科技资讯。
在古生物研究中,化石证据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史,尤其是人类进化史上从海洋走上陆地的过程有着重要意义。正如朱敏院士所说,长期以来,由于化石证据的缺乏,人类对于早期有颌脊椎动物的认识基本上是“盲人摸象”。这一科研成果是对于我们怎么去认识最早期演化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并会进一步启发后续环境机制、遗传机制的研究。
2022年9月28日,被称作“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颁布了今年的基础医学研究奖、临床医学研究奖和公共服务奖三个奖项,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教授卢煜明获得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他开创的“无创产前诊断”,这是继2011年屠呦呦之后、第二名以中国为研究基地的“拉斯克奖”得主。(@网易号)
唐氏综合症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染色体疾病之一,在中国,大约每8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唐氏综合症患者科技信息资讯平台,当孕妇超过三十岁以后,这个概率还会随着其产龄的升高而呈指数型增长,因此产前诊断筛查技术的研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2011年之前,唐氏综合征是通过羊膜穿刺术以及绒毛膜绒毛活检进行确诊的,但是这两种方有0.5-1%的概率对胎儿有损害。1996年,在一项研究中,卢煜明在血浆中发现了肿瘤DNA,他认为,胎儿与肿瘤有相似之处,如果癌症能够将遗传物质释放到血液中,那么胎儿也可以。
1997年,卢煜明检测了Rh阴性孕妇的胎儿DNA。2007年,卢煜明以及研究组发表了一种基于数字PCR分子计数方法的唐氏综合征检测方法科技信息资讯平台。后来,卢煜明研究组结合大规模的平行基因组DNA测序方法,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临床验证,于2010年首次实现利用非侵入的检测技术获得胎儿的全基因组图谱。2011年,在众多科学家的努力下,卢煜明团队的“无创产前胎儿基因检查(NIPT)”技术实现了商业化。
目前,卢煜明以及其他学者也在探索细胞中游离的DNA在癌症筛查、监测治疗效果以及移植领域的应用。这是因为当组织坏死时,DNA会泄漏科技信息资讯平台,来自捐献器官的DNA能反应排斥反应,因此无创游离DNA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从肿瘤组织释放的DNA联想到胎儿,这看似只是一个简单粗暴的联想,但这背后所涵盖的乃是一个医学者的知识储备、思考的胆量,灵感总是被有准备的人捕获,1987年,卢煜明在牛津大学学习时接触了PCR生物医学检测技术,之后,他便想在母体循环中寻找胎儿有核细胞的遗传信号,从而建立一种可以替代羊水穿刺的更安全的产前检测方式。8年后,Nature Medicine上的两篇文章给他带来了答案,这便是NIPT的来源(所以老师让我们多看文献是很有道理的)。卢煜明教授这一系列的工作,不仅使数百万妇女及其胎儿的产前检查更加安全,他的工作还为其他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奠定了基础。
南京医科大学夏彦恺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骆永明教授团队首次在血栓样本中发现了一定数量且不同类型的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研究人员认为:环境因子尤其是微塑料、染料颗粒,可能与血栓的形成存在潜在关联。
直径小于5毫米,甚至小到微纳米级的塑料,被称为微塑料,它们可能是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科学家一直在探索微塑料对人类会产生何种影响,虽有研究显示,的血液、胎盘等组织器官和粪便排泄物中发现了微塑料和相关染料颗粒,但仍缺乏它们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的直接证据。近几年,不断有研究发现中存在微塑料。
2021年,学研究团队发现经常喝瓶装水、吃外卖食品以及工作性质为粉尘暴露的参与者,其粪便中的微塑料更多,而体内微塑料含量的升高还可能会加剧肠道炎症。
“此次的研究发现也提醒我们,要加强对微塑料、染料颗粒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排放监测。”在夏彦恺看来,该研究也为微塑料和染料颗粒的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效应机制研究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探索方向。
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由于前些年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遍使用神乐科技资讯,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在不知不觉中早已入侵了。为了人类健康,我们需要更重视微塑料、染料颗粒的环境污染控制和排放监测。一方面,要将“限塑令”落实到生活中,堵住不合格塑料袋的生产源头;同时鼓励和发展可降解塑料等新环保材料作为替代,搞活新兴替代包装物的供给源头。做到精准、科学、依法治理塑料污染
超导体是指在特定温度以下,电阻为零的导体。目前关于超导的研究非常热门和重要。如果能实现室温超导,电流将零电阻地输送,不存在热量损耗,这将对我们的电网基础设施、高精尖物理科研设备、量子计算、通信设备等诸多领域产生性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超导材料被发现,超导临界温度的纪录也在不断刷新,逐步向室温目标迈进。曾经高温超导体的最高临界温度记录是德国马普化学所Drozdov团队保持的250开尔文(即零下23摄氏度)。
但是在2020年10月14日,《自然》在线刊登了美国罗彻斯特大学Ranga P. Dias等人在室温超导领域的重大突破:实现了288开尔文(约15摄氏度)温度下的C-S-H体系超导!而且,这也是首次包含三种元素而不是两种元素的有机超导体系的报道!虽然实验中对材料施加了2.67*10^11帕斯卡的压力,但是这绝对是一大重要的研究突破。
可是,在过去两年中,其他科学家对于该论文的数据特别是磁化率测量,有许多疑问。而且有科学家发现,该室温超导团队在2021年公开的数据与《物理评论快报》上一篇论文中的数据存在可疑的相似之处,而该论文已经被撤稿,其第一作者也是室温超导论文的作者之一。在今年9月26日,《自然》决定撤回室温超导论文。《自然》的编辑表示,他们确定室温超导论文中存在非标准化地去除磁场背景的方法,这是利用了自行制定的且没有在文章中具体说明的的程序。
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所以电阻和磁导率的测量都是确定某类材料是超导体的必要方法。室温超导的研究因为其重要性和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受到国内外大量研究人员的深入关注和投入,而且现在BCS理论已经不足够解释非常规超导体的机理,超导的理论研究也在蓬勃发展。国内相关研究在2008年突破麦克米兰极限后,关于铜基铁基超导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多,同时近年来关于像二维层状超导材料等也受到了关注。2020年《自然》的常温超导文章虽然给材料施加了极高压,还不具有应用前景,但是给了大量研究人员极大鼓舞。这次撤稿,表明该文章可能存在学术问题,令人遗憾。
室温超导是物理学界的圣杯,对物理学基础研究和工业应用有难以估量的价值。目前在常压下发现的高温超导体,如铜氧化物,超导温度最高在 138K 左右(钛钡钙铜氧体系),虽然已经超过了液氮温度,具有一定实用价值,但距离室温仍有距离。很早就有理论物理学家预言在氢化物体系中,如果加以高压,有可能实现室温超导。为了施加高压,实验物理学家采用特制的对顶帖结构给样品施加高压并做测量,但世界上不同的研究组的标压方式没有完全统一科技信息资讯平台。其他高压物理研究组没有能成功重复 Dias 组的结果。这是高压物理领域的一次挫折。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