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杂志官网科技新闻大事科技论文例子深圳前海恒邦资本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8-15
11月29日下午两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条小路上,过往的车辆走走停停,汽车喇叭、自行车铃,伴随着路人匆匆的脚步,此起彼伏
11月29日下午两点,上海市徐汇区的一条小路上,过往的车辆走走停停,汽车喇叭、自行车铃,伴随着路人匆匆的脚步,此起彼伏。路的北侧是一排小商店,南侧有一栋高层写字楼。穿过写字楼大厅的旋转门,墙上的滚动显示屏上,隔一阵便会显示“麦克米伦信息咨询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并指明它的位置,“42F 10-11”。电梯上至42层,出来对着电梯走道的,便是这家公司。而现代快报要访问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编辑部,就在这家公司的办公室里。
提起《自然》杂志,学术界内,甚至界外的人都会肃然起敬,因为它是世界上最权威,也是最有名望的学术杂志之一。而于2010年4月成立的《自然-通讯》杂志,是《自然》杂志的一本子刊。今年11月,《自然-通讯》在中国设立编辑部,其执行主编印格致博士来到上海,主持上海编辑部的工作深圳前海恒邦资本,与他一起来的,是助理编辑黄淙淙博士。
《自然-通讯》来中国设立编辑部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在网上网下引起极大反响。是什么原因,让《自然》选择中国,选择零距离地与中国科学、中国科学家面对面?现代快报记者近日前往上海,对刚刚落户上海的《自然-通讯》进行了独家探访。
“在过去的5年里,我们一直在想,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这么快,我们越来越觉得,应该在这里设立编辑部。”在印格致看来《自然》来上海、来中国是很自然的事。
进了“麦克米伦信息咨询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办公室的门,前台右侧有一条走道,经过几张桌子,便到了《自然-通讯》上海编辑部的位置。那里有四张桌子,目前只有两张在使用。空着的两张桌子,在等待未来的编辑。
执行主编印格致介绍,目前,上海编辑部只有他和黄淙淙两个人。他们两人都是物理专业的编辑,很快,编辑部会再招聘两位编辑,一位化学编辑,一位生命科学编辑。
现代快报记者很好奇,《自然-通讯》在上海设立编辑部之后,中国科学家投递的稿件数量,是否会急剧增多?印格致说,“现在说这个还太早,我们才来了一个月。以后会怎么样,谁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科学研究一直在进步。
2011年6月,学超导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揭牌,印格致前来参加仪式。学的很多设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格致用了“华丽”这个词来形容这些设备。他说,中国的科研投资在增多,科研水平在提高,不管是研究范围,还是研究质量,都在进步。“如果未来,中国的科学研究上升至世界的地位,我一点儿也不吃惊科技杂志官网。”
记者想了解《自然-通讯》为何要在中国设立编辑部。印格致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的学术研究论文的发表情况,他说,12年前,中国学者在《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少,加起来每年不到10篇。但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加大对科技研究的投入,中国高质量的学术研究论文越来越多,每年发表在《自然》杂志及其子刊上的论文都超过了200篇。
“中国的科研水平持续提升,这一点显而易见。在过去的5年里科技杂志官网,我们一直在想,中国科技的发展速度这么快,我们越来越觉得,应该在这里设立编辑部。”印格致说科技新闻大事。“为了上海这个项目,我们等待了很长时间。”
决定在中国设立编辑部后科技论文例子,上海和北京成为公司考虑的两个候选城市。“我们对两个城市做了很多比较,考虑了很久。”印格致说,在很多年前,自然出版集团和上海的一些科研机构、出版社,就有了合作。“为了《自然-通讯》更方便地与当地进行联系,我们最终选定上海,把编辑部放在这里。”
上海是自然出版集团在外设立的众多编辑部之一。其他地区,比如波士顿、纽约、华盛顿、旧金山深圳前海恒邦资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地,都设有编辑部。“当然,世界上其他地区,也都有我们的记者,比如墨尔本。”印格致说。
《自然-通讯》是一本在线刊物,没有纸质版本。选择这种出版方式,公司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印格致介绍,一方面,是版面问题,另一方面,是付费问题。
传统的出版物,版面有限,发表论文的数量也就有限。为了能够刊发,优秀的论文不得不互相竞争。而没有竞争到版面的论文,就无法发表在《自然》或它的子刊上。
印格致说,“很多优秀的论文,因为版面问题而不能刊发,实在太可惜了。而选择在线刊发的话,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没有版面的限制,可以出版更多的优秀作品。”
另一方面,传统的科技文章,需要读者付费。印格致举了个例子,假如你是一所大学的学生,想在校阅读期刊上的文章,需要学校出钱购买,不然就看不到。而现在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方式,是由作者来付这笔钱。
比如,一位学者发表一篇科研论文,一次性付一定数目的稿费,出版社就把他的文章放在网上,免费公开。任何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到。
《自然-通讯》选择在线出版,正是给了作者选择的机会:是作者付费,还是读者付费?印格致解释说,投稿的文章被接收以后,他们会提供两个选项给作者,让作者决定,付钱或者不付钱。
除了上面两个主要原因,成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是纸质刊物,不光印刷的纸很贵,邮寄费用也很高。当然,邮寄也需要时间。印格致说,“在线的话,如果你想看,上网就能看到,科学家们可以更方便地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现代快报记者问印格致,编辑部来到上海之后,目前都做了些什么。他开玩笑地说,“我们正在和你聊天”。笑声过后,印格致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处理来自各地的投稿,我们的客户面向全球。不仅是中国地区,而是全世界。接稿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与编辑部在哪里无关。”
“这周二,我从上午10点,一直工作到第2天凌晨3点。不过这不是普遍现象,但每天都非常忙。”印格致介绍,编辑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审稿。每个星期,他都能收到10-20篇投稿论文。助理编辑黄淙淙的邮箱里,也会接到10篇左右的投稿。
接到投稿后,第一步是对稿件进行初审,印格致算了算,初审每篇稿件,少则一个小时,多则半天,有时甚至需要花一整天来审阅一份稿件。
初审之后,稿件会交给专家评审,此后,印格致还得把专家的意见与作者沟通,这些都是通过邮件来完成的。一来二去,一篇稿件从投稿到最终刊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自然-通讯》对稿件的筛选非常严格,而且稿件出版需要的时间长。对每篇出版的文章,印格致都十分熟悉,“我们把稿件几乎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他说深圳前海恒邦资本,处理稿件很有意思,“虽然我们没有做研究,文章也不是我们写的,但我们把每篇出版的文章,都看做我们自己的文章。若看到我编辑过的文章被其他媒体转载,我会非常高兴。”
虽然很忙,但印格致也希望,每天的工作时间能够在8个小时之内,“我们不是工作狂,稿件是永远看不完的。”
通过访问,编辑部可以知道当地的科学研究情况。印格致会跟研究者讨论他们正在做的项目,询问是否有好的研究结果。通过这些了解,保证编辑部将最好的成果发表出来。
印格致说,“如果有需要,我会告诉科学家们,科学出版的过程是怎样的,询问他们有什么问题,以及我们能帮他们做些什么,使他们的文章能有所改进。”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能有更多优秀的文章被刊发出来。
来到中国的这1个月,编辑部已经收到了很多科学家的邀请,去参观们的实验室。“我们已经跟一些中国的作者联系了,访问了一些曾经在我们杂志上发表过论文的作者。”
之前编辑部与中国科学家联系,更多的是通过邮件。《自然-通讯》来到中国之后,他们与中国科学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变多了。
“基本上,很多人很想知道我们编辑部在哪里,这样他们就能够邀请我们去他们的实验室参观。”印格致说,他们也会通过新闻稿件,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编辑部。
虽然《自然-通讯》采取在线刊发的形式,论文发表数量不受版面限制,但在这本刊物上发表论文,通过率依然很低。印格致说,编辑部要保证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
子刊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这些刊物上的文章经常被引用,这对于提高科学家在主流媒体的关注度,是很有帮助的。科学家也因此能获得晋升、被资助的机会。
据学科技处的一位老师介绍,如果一位教授在《自然》及其子刊,或同级别杂志中发表论文科技新闻大事,那么他在同行中就会有一些名气,自己的学术地位会有所提升。他笑着说,在上面发表过文章的人,学校要把他们当“宝贝”。
他说,在《自然》及其子刊发文难度大,隔几年能发一篇,已经很不错了,而每年都有论文发表的教授,学校几乎没有。
据了解,早在2010年,《自然》杂志就已进军中国市场,它与环球科学杂志社合作,对《环球科学》杂志独家授权,同意它从《自然》杂志2011年第一期开始,对杂志中的部分文章翻译出版。这是《自然》杂志首次与中国内地的期刊进行版权合作。
除《自然-通讯》在上海设立编辑部之外,其他的科学杂志并没有在中国设立编辑部,自然出版集团是第一家。学科技处的那位老师介绍,一些中等水平的科技类出版物,若要开拓中国市场,会委托中国人编审,出版面向当地读者的刊物。就他所知,这样的集团已有三四家。
这位老师介绍,杂志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随着《自然-通讯》上海编辑部的设立,他们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更多的科研成果,可能优先被《自然-通讯》发表。
就目前中国科研发展水平来看,中国市场的发展应该不会差。因此,为了争夺市场,其他出版集团很有可能也在中国设立编辑部。
2008年,《自然》杂志刊登了学教授自主完成的科研新成果。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田大成、陈建群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大胆提出“Indel诱变假说”,用新发现的“遗传突变的普遍机制”破解了生物学上的诸多悬念。
2011年,《自然》杂志网站介绍中国学张辰宇教授团队新发现——植物微小核糖核体(microRNA)可通过食物摄取方式进入血液。
2012年5月,《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名为《自然出版指数2011中国》(Nature Publishing Index 2011 China)的报告。报告列出了2011年中国十大科研机构的排名,其中就包括学。而在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方面,2011年中国十大科研城市里,包括南京。
学科技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介绍,学教授参与的论文,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数量,每年有五六篇。他介绍,《自然-通讯》是自然出版集团旗下较新的一本杂志,刚创立不久,但是影响力在逐年上升。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往《自然-通讯》投稿的科学家,不在少数。
这位工作人员说,自然出版集团与学经常联系。今年5月和10月,他们还来商讨过合作的事。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两种,办研讨会、出介绍南大科研成果的专辑。他说,目前学还没有合作的需求,如果以后有需要,可能会跟他们合作。
他介绍,自十一五之后,中国的科研投入逐渐增多,研究人员多,研究的整体水平在提高。《自然-通讯》在中国设立编辑部后,中国作者发表科研论文可能会多一些,这会增加科研人员的信心,鼓励他们往更高的级别迈进,这有助于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
今年3月,学谭仁祥教授与徐强教授合作研究的重要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徐强教授介绍科技论文例子,《自然-通讯》是《自然》的一个新子刊,在线发表生物、物理、化学等领域的文章,应该属于刊物之一。
徐强教授认为,《自然-通讯》在上海设立编辑部,应该是对中国近年来在科学研究领域进步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中国科学家今后对该杂志的贡献度的一种看好和期待,有利于我国科学家借助这个平台走向世界。
学物理学院一位姓王的教授称,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水平有了提高,受到自然出版集团的关注;中国科研投入增加,科研有了经费的保障。这些都是《自然-通讯》在中国设立编辑部的重要条件。
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陆延青认为,《自然-通讯》是一本非常好的开放获取综合性刊物,是新出的刊物,但在学术界已经有很好的声誉。在中国设立编辑部后,他们可能会更加频繁地向中国读者介绍这个刊物,可能会有更多的学者阅读、引用、投稿。
谈到个人,印格致有些兴奋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我出生在夏威夷,奥巴马总统出生的医院。”他曾在墨尔本、悉尼、伦敦等很多地方待过,“做科研的,哪里有好的条件,就去哪里。”他说。
正式到上海工作之前,印格致曾经几次来到中国。谈及中国菜,牛蛙、鸭舌、皮蛋,都是他爱吃的。“我非常喜欢辣的食物,最爱麻婆豆腐。”印格致说,他去四川的时候,和朋友吃四川菜,朋友被辣得流汗流眼泪,他却很享受。
“吃过南京盐水鸭吗?”现代快报记者问到。“盐水鸭很棒,是朋友推荐给我的一道菜,它和北京烤鸭味道不一样,很好吃。”印格致对吃过的所有中国菜,都很喜欢。黄淙淙补充说道,“他什么都吃。”
印格致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让他学会用筷子。“如果不会用筷子,到中国餐馆吃饭,就会饿肚子,你总不能拿叉子吃吧。”当时,父亲是这样告诉他的。
几次来中国访问,吃饭的时候,大家见印格致会用筷子,都很意外。回忆起朋友们的表情,印格致一脸的自豪。
除了食物,印格致对白酒也喜欢。“我爱白酒,而且酒量很好,千万别跟我拼酒。”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起来。显然,对于自己的酒量,印格致很自豪。
印格致今年8月加入《自然-通讯》编辑部,此前他在自然出版集团其他部门工作,已经接近11年了。
采访结束后,印格致带现代快报记者参观他办公的地方。他的桌子上,摆放的物品不多,除了办公用品,最显眼的,就是桌上放置的一幅画。印格致介绍,那是他以前的同事送给他的,一幅自画像漫画,画上还有“AWESOME”的字样。
这幅画的旁边,是一张照片,去年6月,印格致去参加学超导物理与材料研究中心揭牌仪式,留下的影像科技论文例子。
《自然》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一直担任到1919年。当时,《自然》在英国发售,是一份周刊深圳前海恒邦资本,出版商是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1869年11月4日第一本《自然》面世,成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
1992年,自然出版集团创立《自然-遗传学》,自此之后,一系列的子刊陆续创刊,至2012年4月《自然-通讯》,集团旗下已有17本子刊。《自然》网站每月的浏览人数超过600万,其期刊、在线数据库和提供的服务涵盖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应用科学和临床医学等重要学科。
目前,《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中国香港、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上海等地,都设有办公室深圳前海恒邦资本。
据最近出版的《自然出版指数2011》显示,去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论文数量,在总数中的比例,超过了10%。这一比例从2001年的1.85%,增加到2011年的11.3%,名列全球第四。
《自然-通讯》于2010年4月成立,是一份在线刊物,没有印刷版本。它覆盖多种学科,与以往的子刊相比,有所不同,主要发表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除此以外,发育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演化学、古生物学、天文学、高能物理学等学科论文,也在《自然-通讯》发表的范围之内。
与《自然》系列其他子刊一样,《自然-通讯》有单独的编委。创刊不到三年,在全球综合性科学学术期刊中,该刊物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其学术质量得到研究界的承认。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